“We shape our tools and thereafter our tools shape us. ----McLuhan.
一、和菜头的原文
《发朋友圈的正确姿势》
你可能会对标题发问:在朋友圈发张照片、发段文字,甚至只是一篇文章、一首歌曲、一段视频的链接需要什么正确的姿势?何谈正确的姿势?你算老几也要来谈姿势?好吧,我找个老大来先跟你谈谈。
We shape our tools and thereafter our tools shape us. ----McLuhan.
马歇尔.麦克卢汉,20世纪伟大的媒介理论家,说过上面这句名言:我们打造了工具,而工具又反过来塑造了我们。类似的,我们其实在朋友圈里扮演一个并不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说,众人眼里看到的那个你,是你在朋友圈里用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一篇篇文章、一首首歌曲塑造出来的人格。
在最早的时候,你并不会那么做。只是在使用朋友圈罢了,把你想看的人都拉进来,就像是一座座毗邻的小花园,别人花园里的景色装点了你所见到的风景,你花园里的景色同样是别人眼中的风景。但是迟早有那么一天,你会开始表演。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你身在朋友圈,朋友圈让你不自觉地去那么做。
回想一下,你朋友圈里的女生,最近一次发布没有经过美化的自拍照是几年之前的事情了?你自己呢?朋友圈里的人像和真实生活里的人样区别之大,以至于让人产生一种观赏《新闻联播》和经历真实生活之间的差异感,好比在银幕上看到的是腿长一米八的好莱坞帅哥靓女,到了美国却看到一堆巨型矮胖子,勉强用牛仔裤包住快要溢出的脂肪。朋友圈里的朋友,要比他们本人更漂亮。
那么,现在请你回答我:你认为在发素颜照和美图照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个严肃的姿势问题?
你没有在朋友圈发过任何自拍,你发的是一个你心目中理想的自己。同样的,你也没有在朋友圈发过任何风景,你发的是一个能够外出度假的你,发的是宾馆多么富丽堂皇,内部设施多么豪华舒适,餐饮多么高档精美,重点是你在享受这一切。
你也不曾发过什么文章的链接,没有文章,也没有链接,最多最多你发过一些标题。这些标题说明你阅读品味不凡,说明你消息灵通,说明你默默关心着朋友的健康保健、职业生涯、子女教育......总之,你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在餐桌和电话上关心还不够,还需要朋友圈进行24小时无死角覆盖。
你更不曾有过工作,不,在朋友圈聊工作是粗鄙的。你只是和业内名人、社会名流、达官显贵相遇,亲昵地站在一起合了一张影,在那张照片上你淡淡地写了一句:偶然相逢,没有想到XXX竟然是那么地平易近人。你只是在半夜全无先兆地嚎叫:加班到现在毫无困意!我愿意为XX这样伟大的公司去死!然后等待着老板打完麻将上来点个赞,写一句“加油”。而你一定会忘了回复某人的功能,却是用跟贴的方式写上一段给老板的话,好让所有人都能看到你是在跟老板直接对话。一个勤奋的你,一个正能量的你,一个为老板所宠爱的你,顿时跃然朋友圈之上,闪耀着积极向上的光芒。
一个没有人关注的朋友圈是不堪忍受的,一个为所有人所关注的朋友圈不堪重负的。我们不能忍,我们却可以扛。我们渴望每一份关注,而最小的一份关注在我们看来也带着期待,期待着一个更好的你,甚至是你不配拥有的自我。于是,朋友圈也会带来压力。人们退缩到群聊天,退到一对一聊天,仿佛在那里身心终于得以舒展,可以摘掉领带,松开裤带,脱掉鞋子,露出袜子下面的洞,淌出衣服下的肚腩,放出几个憋了许久的肥屁。
习惯活在他人目光中的族群,习惯于满足他人对自己不切实际期待的族群,会制造出一个充满无形压力的社会。等到他们拥有了一款社交工具,也会把这个虚拟空间重新克隆一份现实世界的投影,这个过程可能会有扭曲,甚至会有忽略,但唯一不变的,每一个分子都克隆过来的,就是这种彼此活在对方眼中下的压力。
所以,什么是发朋友圈的正确姿势?那要看你究竟是为谁刷朋友圈了,是为你自己,还是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我不知道你的选择,而我自己很少在朋友圈发言。不过,每天早上8:20,我都会发一张我住地窗外的天空。从一开始无数点赞和跟贴开始,到后来一堆提问和疑惑,再到后来点赞寥寥,跟贴几近于零,然后看到我依然故我,又有人重新点赞跟贴。于是我和所有人之间的关系终于恢复了正常---
那就是你无需为我的每一个帖子点赞,表示你在关注着我,因为我的每个帖子都是天空,大同小异,连时间都差不多。你点赞是因为的确喜欢那一天天空的样子,你跟贴是因为你的确有什么想要和我说。的确是这样的,关于我每天拍摄天空这件事情,让我们在餐桌上多了一个话题。我不认为我能改变社会,我也不认为我能扭转朋友圈的风俗习惯。但我做到了一件我能做到的事情:
我让其他人在点赞和回复的时候,没有任何心里压力。更不用说可以心安理得地的不点开,不点赞,不回复,都那么自然而然。对于我来说,哪怕就是每天的一个帖子的机会,哪怕就是有那么零点一秒的时间,可以减少一毫克朋友圈里的人际压力,就算是个人的成就。
二、五种朋友圈社交心理
上面的文章是菜头叔近期的推送,让我想起很早之前《社交红利》的作者徐志斌老师的一次分享,他谈到人们会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状态,主要是出于以下五种心理:
1、塑造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比如大多数人发风景照、酒店照、自拍照的潜台词是我的生活很滋润,我很享受这一切。
2、表达自己的想法,引起朋友圈的注意
我分享了一篇关于“魏则西事件”的评论、我转发了一句小众诗人写的诗,我发几张红包截图无非是想说明我的思想独到,我的品味出众,我的人脉广泛,哪怕其他人很有可能不会去点击这个链接,但是你的目的达到了,对咩?
3、维系和某个人群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比如我们常见的XX接龙、转发投票这一类刷爆朋友圈的活动就属此类。或者菜头提到的“深夜加班”的朋友圈,可能更多是发给领导看。
4、帮助别人的心理
我看到一条好玩的段子发出来也让大家开心开心;我知道哪家医院是莆田系医院也让别人看一下......
5、攀比心理
他今天跑了五公里,那我就多跑一公里;他的票数怎么比我多,又得在朋友圈里拉拉票了......
也许以上的观点略显腹黑,也许还有一部分人只是单纯地想发条状态,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发在朋友圈的状态还是想被别人看到的,“但是迟早有那么一天,你会开始表演。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你身在朋友圈,朋友圈让你不自觉地去那么做”。
三、给新媒体运营的启示
虽然长者教导我们“不要总想着弄个大新闻”,但是对新媒体运营来说,还是很希望自己的文案、活动能够被更多的用户看到并转发的。
因此基于上述的五种社交心理,文案或者活动策划能够做到以下几点,或许是个获取流量的好办法:
1、能够为用户提供谈资或者有价值的信息;
2、能够帮助用户表达他们的想法;
3、能够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4、能够让用户有利可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