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观看了中国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这部影片给我留下了2024年的开年第一印象。
影片引自《世说新语·自新》、《晋书·周处传》二书中的“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片中陈桂林原本是涉黑在逃的通缉犯,躲藏四年,如暗处的老鼠,惶惶不可终日。奶奶去世后,他在世上已无所依盼。后又知晓自己已是肺癌四期,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挣扎一番后陈桂林决定放下一切去自首。就在排队自首之时,他看到了贴在墙上的通缉榜,而自己的名字竟只排在第三位。他临时起意,决定在死前“干一票大的”,将通缉榜的前两人除掉。
整部影片的色彩变化传递出了情绪。影片前期的色调偏暗、质感十足,映射了逃犯只能生活在阴暗的角落里;转而陈桂林开始除第一害“香港仔”时画面色调开始明暗变换,昭示着陈桂林心态的变化;到了澎湖的新心灵舍,影片的画面陡然明亮起来,阳光、绿树、白衣一切都是纯洁而美好的,仿佛陈桂林受到洗礼决心做一名好人。
片中好几处画面令我影响深刻,其一是陈桂林枪杀黑帮老大的画面,一个人往一群人走去,眼神狠辣而坚定,导演和演员拍出了有种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其二是邪教头领尊者诱逼小胖墩母亲刺杀陈桂林的画面,所谓人性就在一群愚昧者的怂恿声中亮起了一抹红色。其三,陈桂林在杀掉头号通缉犯后,转头杀掉了礼堂中的信徒的画面,枪声伴着一首《新造的人》,画面神圣而血腥,倒是有“爽点”。
这部影片成功在演员的演技自然而细腻,尤其是饰演香港仔、尊者的两位演员功力十足,自然而饱满。当然演技尴尬的程小美,偶尔也让人出戏。
陈桂林的扮演者阮经天,演技也是可圈可点,他成功地塑造了陈桂林,但不知是剧情影响还是他演技的停滞,不如曾经的“和尚”。早年看过的《艋舺》,阮经天在里面饰演的黑道小弟和尚是青涩的、成功的,他从偶像剧演员正式转向了大荧幕,获得了金马影帝,巅峰后似乎不再有空间;而今的《周处除三害》里的阮经天有了岁月的痕迹,再次混迹黑帮,没有青春的兄弟情谊,有的是独身一人东多西藏。“街头混混”成就了不同时间段的阮经天,“和尚”可以获得影帝,无可厚非,如果“陈桂林”获得影帝,那么是否台湾地区的电影产业也将走下坡路呢?
策划、导演、摄像、演员、编剧、剪辑这六大要素决定了电影的质量。好比近年来的有些国产电影烂片太多,导演的心是浮躁的,演员的演技是肤浅的,剧情是不敢恭维的,甚至摄像与剪辑也是粗制滥造的。《周处除三害》总体质量过关,无脑观看是爽片,带脑子看也能领悟到主创团队的深意。但是部分情节看来还是剧本的功力不足。
我观影半小时后进入了影片营造的氛围,正准备看陈桂林如何“干票大的”,结果导演先给我看陈桂林跟贵卿说“你知道[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吗?”听到这句话的我瞬间非常失望,感觉是强行点题,好不容易进入电影的状态刹那间被拉回了现实。我认为,这是这部电影最割裂的一个片段。其实导演完全可以不那么直白,如果这个“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是在街边的某个便利店的电视里播放出来的,刚好被二人看到,或许效果比陈桂林嘴里说出来好。如果导演采用暗线反复暗示观众,观众也能理解导演和编剧采用了典故。
比如肺癌这一剧情,从两个医生对于X光片的讨论那里,我就开始怀疑是医师张贵卿患病而不是陈桂林,毕竟她只是个卖药商人,她与陈桂林无深入的关系可言,我无法相信在问诊室里极力想找出各种药物挽救生命,是她想挽救陈桂林的生命,不免过于夸张。我带着这种怀疑看完了整部影片并且在陈桂林自首入狱后得到了验证——生病的人果然是贵卿,不免有些失望。
再如,警察陈灰与陈桂林的关系变化在剧中也特别突兀。陈灰是一个嫉恶如仇的正义警察,陈桂林是一个混迹黑道法外狂徒,陈灰在追捕陈桂林时被刺瞎了一只眼睛,此后陈灰犹如找寻找终身宿敌般追寻陈桂林,但最后陈桂林被捕后,陈灰却能跟陈桂林笑谈,仿若多年未见的老友,是否前后动机与逻辑过于矛盾?
又如陈桂林被逮捕时与被执行死刑时的剧情也充满矛盾。被逮捕时,记者问“你后悔吗”?陈桂林抬起双手自豪而骄傲地喊出“我是陈桂林”!面对枪杀了如此多人后却是兴奋地骄傲之态。而执行死刑前,他满含歉意地说“我对不起大家,对不起社会”?
还有一些不必要的情节,比如陈灰带程小美进监狱为陈桂林剃头刮胡子,感觉是要营造一种行刑前陈桂林获得了友情和爱情。这些剧情如果删减或者精简也许会更好,不会让人感觉是赘述。可能有人说这是细节,但是细节未处理好就是败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部影片当然不能比肩精品,但是对比2024年的春节档电影,《周处除三害》也算是“天时地利人和”。(文/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