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叶子在群里分享的一篇文章,写得的蒋甲,一个特别害怕拒绝的人最后成功突破自己的故事。看后颇生了些感慨。
害怕被拒绝,核心在于感觉自己不够好,不相信自己原本圆满具足。蒋甲之所以能够突破这层障碍,首先在于他能够追溯自己害怕拒绝的源头——六岁那次痛苦的经历,其次能够觉知自己后来的种种害怕拒绝的表现,再次能够迈出突破自己心理障碍的第一步,另外,第二步敢于向对方解释自己的理由。这里先说说他列举出的所谓容易被拒绝的要求。他之所以列出这100个要求而不是其他,与他自己本身的经历有非常大的关系。这些要求有的是源于他内心压抑许久的愿望,比如想代替教授讲一堂课,有的是他深入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提出的创意做法,比如去麦当劳做迎宾员。仔细分析他提出的这些要求可以看出这些要求对于被要求方都是无害的,至多就是有点不便或是突兀。也就是说蒋甲的出发点是无害的,甚至是善意的。而有的要求是牵涉钱财,例如借100元。之所以他没有成功,原因不在于对方,而且由于他没有给对方解释为什么。而解释了自己的出发点后向陌生人成功借钱的事例在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没有,比如“众筹”。最后总结自己成功破除障碍的做法,甚至因此获得成就。深究其所以如此受瞩目,是因为生活中害怕拒绝的人不在少数,大家都希望蒋甲给自己指出一条明路。
所以,别人拒绝我,别人无过;我被拒绝,过亦不在我。信自己本自具足。
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害怕拒绝的人都能够像蒋甲一样突破障碍,即使其了解了蒋甲的经历。蒋甲觉知和改变的力量来自他对自我的不断拷问。所以蒋甲追溯出来他自己害怕拒绝的源头给了身为父母的我们极大的启示:当孩子心灵稚嫩,尚未谙得成人世界的游戏法则,请成人们善待孩子的请求,请追问他们请求背后的“为什么”,因为此时的他们提出的请求都是无害的,甚至善意的,甚至是富有创意的。我们无法苛求别人善待我们孩子的需求,但是作为父母,对我们自己的孩子至少应该做到。尤其是面对语言系统尚未发展到可以确切清楚的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提出的请求时。此时的父母除了不能粗暴拒绝,还应善意地揣摩孩子的需求,帮助他们恰当的表达。这才是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爱和方式。只有孩提时代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无条件的爱,孩子才能汲取足够的心理营养。当他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他才不会错误地解读别人的拒绝。拒绝,其实本没有什么所谓的伤害,伤害是我们自己幻化出来的。而伤的也是我们自己。
所以,如果可以,请善待他人的请求,尤其是孩子。我们的拒绝有可能成为孩子终其一生也难以突破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