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根本不知道饿肚子是什么样的滋味,更别提“饥荒”对于我们真正的含义了。中国近代史上发生过两次大型饥荒,一次是光绪年间,1875-8,中原地区的豫省、冀省、晋省等地发生了一次大饥荒,被称为“丁戊奇荒”,造成死亡人数超过千万。还有一次是1942-43发生的河南大饥荒,这场灾难中饿死病死了150万人。逃荒路上剥树皮,掘观音白泥充饥的比比皆是。活人吃死人肉,将老人或孩子活杀来吃的惨事更不是什么新闻。无情旱魔,将灾区变成了人间炼狱!
除了中国,国际上大家比较熟知的近代大型饥荒有1845-52年间的爱尔兰大饥荒,饿死了100多万,让爱尔兰人口锐减了四分之一。二战后,有孟加拉大饥荒,短短4年间死亡人口超过1000多万,占到了当时孟加拉地区人口的三分之一。
而我们较不熟知的历史,是芬兰1866-8年间的饥荒。三年的大饥荒和疾病造成了约十几万人口的死亡,芬兰当时人口有180万,死亡率约7.76%
本书《白色饥荒》讲述的就是发生在那样一个荒年的悲惨往事。
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故事在这样一个看似诗意实则残酷的背景下徐徐展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要在环境如此恶劣,连动物都饿的皮包骨的情况下找到些许能充饥的食物简直难如登天。书中着大量笔墨描写了一户平民人家在这大荒年中的逃荒过程,以第三者的视角向我们娓娓道来,用真实朴实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一段白色的死亡。我们如同一个见证者,跟着这家人亲历芬兰历史上最悲惨的一段,逃荒过程中,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在自己身边倒下,自己却无力挽救的绝望,也从中看到了逃荒过程中的人情冷暖,人之百态,人性的本质在灾难面前暴露的淋漓尽致。这一路上有好心施舍给这家人吃食的农户;有为穷人治病却死在这个寒冬的医生;也有趁机欺侮母亲只为满足自己欲望的农户;还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此毫无感受的商人和政界人士;更有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却对此束手无策的政界要员。明线与暗线的交织,让我们痛心于普通老百姓的惨死,无力于国家的不作为,却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
在这场灾难到来之际,悲剧就早已埋下。只不过大家仍然愿意相信,只要向前走,就仍有活下来的希望。这一路上有多少人为了奔赴这个渺茫的希望死在了路上,死后直接被扔进了千人坑中,连名字都不配拥有。
三.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们不会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萧伯纳”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餐饮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达38%,学生盒饭有三分之一被扔掉;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可供养3.5亿人一年的需要。
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的富足,饥荒的历史已经被淡忘,但是惨痛的历史教训永远值得被铭记! 我们应该铭记灾难,才能开创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