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何评价安妮宝贝?作品、文笔、个人……任何方面均可。
答:第一次知道安妮宝贝,是在我高二时。
我的校花同桌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孩子,她的灵魂力量大于外在。她是我活到今天,将近三十岁时依旧觉得非常特别的一个回忆。
她和我说起对很多事物的看法,当然也包括恋爱,但她不是小鸟依人的类型,而是古灵精怪中透着妩媚。她性格开朗,眼睛大大的,头发乌黑扎成马尾,一点架子都没有,反而有点现在流行“贱贱的”,所有同学都喜欢她。
但是老师是不怎么喜欢她的。老师喜欢我这样的乖乖女。我总是懵懵懂懂,听话,从不叛逆。感到自己一身土气的我,其实内心是很羡慕和向往她的古灵精怪的。
下自习的时候,她总会哼起不知名的歌,眼神里有一种忧郁,这种忧郁发自内心,和其它无关。
黄昏时的女孩最美。我看着她的侧脸,觉得看着这么动人的风景真好。再寂寞的学习时光也能很快打发过去呢。
“体育场的那条路上的雅吉书店有好几本,封面好漂亮,你看了啊?那我也要去买。”
她忽然以少有的严肃的口吻对我说:“安妮宝贝的书你不要看。”
我:“……”
“平时别的我可都不管你。但是呢,安妮宝贝的书太真实了,看了会得抑郁症的。”她接着说。
我是一个很少会对别人的意见表示反对的人,于是说:“好吧……”
黄昏很快过去。夜幕降临。晚自习开始了。我们没有再谈起这个话题,投入到了晚上的作业中。放学时,她又和我说了一遍:“记得千万不要看安妮宝贝啊!”
书在后来还是买了。我这个人,对外界都是很无所谓的,可能表示“尊重”会“挣扎纠结”一下,但是该做还要做的。封面漂亮本身就足够我去买了,何况是她一再禁止的呢。
看之前,我差不多预料到,这会有绝望的爱情。毕竟小女孩子的年纪,无非困扰的就是这些居多。所以打开书看到这部分情节,一点没有多想。但是安妮宝贝的文风让我很诧异。我买的第一本是《八月未央》,第一篇是同名篇。看了同名篇,当时就非常喜欢安妮宝贝的书。原因是她的“清冷”。是我生来认可的一种生活态度。
自我的青春期里,女性内核伴随的有安妮宝贝,亦舒,黄碧云这几位。如果说绝望,黄碧云的冷与死亡深入骨髓,亦舒的冷埋在独立开朗工作狂背后,安妮宝贝相较之反倒温暖了许多。
安妮宝贝的叙事里有很多生活化场景,并执着于细微长久的感情,严重的恋物癖。书里也会穿插她去东南亚拍的照片。栀子花,自行车,昏黄的滤镜,浓浓的年代感。
我一直对她的印象细腻又温存。像一个容易受伤害的小女人,可爱温柔,渴望停留却又不得已,被命运之轮推着向前,只好逼迫自己清醒,用双眼去适应着看成长轨迹,中间也是激烈挣扎纠结,有时实在不能释怀就归咎于命运。
我想我对她的印象,是和不少看不惯她的人是有些雷同的,只是他们不会觉得可爱温柔,而是觉得,这样的情绪你写在少女日记就好了呀!干嘛要表露出来,“无病呻吟”,祸害群众呢?从世相理性角度来看,这样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是负能量无限扩散传播,使情绪化更加严重。但是理解归理解,人是不能违背自己的内心喜爱的。就像自己是理性的乖乖女,但是我一直都喜欢校花同桌那种性格。
后来,经历恋爱的忐忑,终于让我对安妮宝贝里写的恋爱有了一点感触。我也记录了下了很多东西,录下了《少年樱花》。
回忆整个读她的书的过程里,这一次是最肤浅和为表象所困惑的。但安妮宝贝的小说里描述出的爱情不可捉摸,真的是太有同感了。她让我不能不写,不能不思。
我至今感谢受这部分影响,我虽然觉得无助孤单,我还是保持了我的精神内核,没有妥协,也没有报复。而是清醒知道原因出在不合适和时间上。我保持了我的善良,把整个难过和失落悲伤失望,都自己承担掉,眼泪也咽下去,在黑夜看着自己的影子发呆,然后继续奋斗以独立战胜无助。
有温度的坚强。这不能说和安妮宝贝的书是没关系的。过了那段时间看得也就少了。我是不允许自己对任何人任何事上瘾的,所以依旧笛卡尔卡夫卡素黑张德芬萨特荣格李银河,一本本看过去,看他们不同的万象观点,在我大脑引发无尽的辩驳。任何一种人格分析都是在持续发展和更新的方法,有它的优点与缺点,甚至可能没你想的那么准确。所以从源头的不百分百准确,拿来衡量是否喜欢安妮宝贝的标准,是差之又甚。
第三次再深度阅读安妮宝贝。那时我已经很少会读情节,非常喜欢《莲花》和《二三事》。
莲花的禅意值得体味。全本我都手抄了下来,一个字一个字。我在身体力行着里面描述的苦行僧生活,当然还有一段距离,但那时已经非常快乐,觉得一是没中学时那么冷漠,也没大一时那么情绪化,慢慢能通过不同的事物去抒发体能和心理,在这种过程中把控自己的情绪,和它们友好对话。
《二三事》则是因为内容经历有很多类似的,安妮的文采那时已经变得褪去少女气息,开始沉思内敛化。我希望我也能更成熟一些。
对看书的要求是,如果一本书能有一句话打动我,这就是一本好书。读书更注重于体验感,使得阅读能拓宽自己去体察内心深处,以及外在风土人情的形成。对作者忠诚度而言,我的确算不得什么粉丝。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安妮宝贝就是安妮宝贝,没有必要拿她去和任何意向相比和对照。就像我们是独一无二的一样,喜欢她,就够了。至于为什么喜欢?每一个结果的酿成都是无数原因交杂的结果。你不得之,也不必解。所以作者的所有书的进展和风格评论,我在这里是没法讨论的。
至于长大后,她是我青春的一部分怀念,我供认不讳。自然,对于曾经喜爱她,以后就嗤之以鼻迫不及待划清界限的大多数人,我觉得这种行为和过河拆桥无异。哪个少男不怀春,哪个少女不多情?你以为不看安妮宝贝,你曾经的青春期就不再忧郁?别做梦了。
我一直把陪伴过我走过那段懵懂又无知的少年时光的安妮宝贝的书放在家里,不为别的,只为纪念和缅怀。心里有小小的感激。
对于第一名的回答中描述的,我没有跟着盲从过光脚穿帆布鞋,也没有穿所谓的棉布裙子,更不会像书里写的那样,跑到夜店,和陌生的男子怎么怎么,也不会在恋爱时无助地忍受任何折磨,被一个男人的帅和酷被吸引之类。
因为安妮宝贝,我开始读杜拉斯,昆德拉的原著,也读棉棉卫慧,听蔡健雅,看过心动,但并不会受其影响,从她的角度去评价这些作品。我只是看一看。因为安妮宝贝,我尝试着看话剧,自己去上戏参加朗诵,当然没有像故事中写的发生什么浪漫的爱情,只是体验了一把台上演出。因为安妮宝贝提到的,我知道了西藏的旅行,知道了上海的物质,知道了南方温暖而潮湿的天气。
我一个人旅行时,去过上海她提了很多次的淮海路和南京路,才想起她书里似乎写过人们的眼神和无尽的欲望。在北京的天桥上和朋友看天时,想起八月未央写的大片大片的云朵,觉得这个作者能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文字是有奇特之处的,破碎却恰到好处。
读一个人的书,像安妮宝贝说的,是一场对话,那么你何必从头就附和她?我们交流的意义,是求同还是存异?这是本身的态度所影响的。我小时候读易经,读名著,读革命小说,难不成我读了安妮宝贝的书就要变成和她书里主角一样的人?拜托,这样带入感太强了吧。
她叙述着故事,写着散文,满足你们各种各样的代入和批判。不管如何,这个女人很成功。她的文风一直在变化,不管有多少人喜欢不喜欢,她写过的文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接受他们无处发泄的青春骚动,和惶惶不安的寂寞孤单。
而影响从榕树下开始,到现在全豆瓣都是文艺小清新,全淘宝都是爆款棉布裙子,她早期能预估到这样的状况么?不管别人喜不喜欢,她都构筑了一个强大的安妮宝贝时代,这是无法辩驳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