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区坐落县城东头在一个小土坡上,坡下有条街道,叫东门口,街上全是卖菜和卖小吃的。高中为了能熬夜学习,还能省钱,当时我们校外租房住,自己做饭,自己安排作息时间。每次放学路过东门口顺便买菜,有时候也在小吃摊上买着吃。因为当时经济不宽裕,在外边吃很偶尔,即使在外边吃,只能吃半饱。大小伙子正长身体,学习压力重,身体对营养的需求是巨大的。越是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越加对东门口小吃摊的渴望。路过多少次,眼馋多少次。后来高中毕业离开了县城,但是渴望一直没有离开,每次回家路过县城都要去东门口吃小吃。
走入社会自己能挣钱了,吃东门的小吃再也不用半饱了。有一次回家路过县城,一如既往的去吃小吃。老板问:“你想吃sa?”,我说:“豆腐脑,凉皮,一份炒的,一份凉的,烧饼……” ,我还没有说完老板烦了:“我这忙的连sa一样,你不要捣乱,你到底要吃sa?” 我说:“都要”。狼吞虎咽,风卷残云,隔壁桌抱孩子的女人看的都忘了吃自己的饭,怀里的孩子挣扎着把身子往我这边探,娃一定是以为我碗里的比他妈碗里的香。走的时候老板问了我一句从哪里回来的,我说北京。起身离开,身后传来唏嘘讨论的声音。他们可能在说“在北京生活好像很艰苦,不知道饿了多少天么有吃饭了……”
高中毕业之后,我再也没有进过高中的大门。曾经奋斗三年,流过眼泪和汗水的地方,竟然不敢再去面见,每次我只有勇气在小坡下驻足凝视。十几年来每次回家,都是一条路线——先到东门口吃小吃,软后缓慢的走过曾经上学走过的路,一直走到到高中的坡下,驻足凝视一会,然后穿过马路过桥去车站坐车回家。这些年小吃的味道一直在变,早也不是当年的味道,也许是我变了。其实我每次狼吐虎咽的时候,早已经没有在意过味道,满脑都是高中时候放学的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有那个眼馋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