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聚在一起,你觉得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多金貌美?事业有成?声名远扬?
你也可以想想你身边的人,那些活得特别快乐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呢?
事业、容貌、名气,都不是快乐的要素。
最快乐的人,是那些有着最灵活变通思维的人。
最快乐的人,是那些能根据环境、任务的变化,调节认知策略的人。
一句话说就是,最快乐的人,是有认知弹性的人。
什么叫认知弹性?
请注意,有认知弹性并不意味着遇事软弱,遇到困难就躲,也不是麻木不仁,一点消极的情绪都没有,而是在刻苦努力之后,依然愿意接受有些事不受自身控制的事实。
我想起曾经看到的一个文学教授的讲座,他分享了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他解释说,行到水穷处是指,我们一定要努力,走到我们再也走不到的那个地方。
但是真的走不到了,怎么办?
总不能跳水吧?
要坐下来,静静地欣赏云卷云舒。
这其实表达的就是一种有弹性地对待各种境遇的态度。
想拥有这样的弹性认知可不容易。
最大的阻碍点在于,每个人头脑中都有很多个僵化、不变通的思维框架,它就像一道道枷锁,把我们的认知弹簧给深深束缚住了。
接下来,我就举几个书中重点提到的僵化思维方式,你可以自查一下,自己中了几个。
第一种僵化思维,叫应该思维,也就是认定事情就“应该”怎样,不接受其他结果。
心理学家把这种看法叫作“绝对化要求”。
一旦我们认为事情“应该”或“必须”怎样,而不是“可以”怎样,我们就会痛苦。
这些想法并不是都不合理,比如“我应该被公正对待”,这是一个合理的想法。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合理的想法也并不必然会发生。
当事情没能如愿时,如果我们执着地认为事情不该如此,只会让自己痛苦。
第二种僵化思维,叫灾难化思维,也就是习惯性夸大生活状况中消极的一面,一点小的挫折就如遭世界末日。
比如在别人面前出糗了,其实他人根本没在意,但是当事人备受打击,内心演绎了千万遍尴尬的场景,每一个细节都被无限放大,别人的眼神被解读出了无数种含义。
这种灾难化的思维方式,是非常消耗心理能量的。
应该思维和灾难化思维是一对姊妹,会互相牵引。
应该思维会引发灾难化思维,因为相信我应该做到完美,所以犯了错误就觉得天塌了。
灾难化思维也会加重应该思维。
因为极度害怕别人不认可,所以执着地认为所有人必须喜欢我。
这两种思维都需要通过发展认知弹性来扭转。
第三种僵化思维,叫非黑即白思维,也就是观点容易走极端,不考虑中间地带。
比如,认为一个人不是好就是坏,于是有人做了一件错事,就把这个人拉入黑名单。
认为一件事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于是写了好几天的报告,有一个章节不满意,就把整个报告撕了。
认为一个人要么完全自律要么彻底放纵,于是奋起努力时把所有娱乐软件都卸载了,但是过了几天又全部加了回来。
不知道这是不是你生活中的场景?
持非黑即白思维的人,往往有很强的完美主义。
但是这种完美主义,反而会让事情极端化,人的状态也会不稳定。
第四种僵化思维,叫以偏概全思维,这指的是根据有限的证据,就对自己、他人的状况下定论。
比如,跟别人沟通了一次碰壁了,就会得出结论,沟通根本没有用。
当以偏概全的思维用在人身上,还有一种名称,叫贴标签。
比如,做错一件事,就给自己贴上无能的标签。
跟有些人的关系不好,就开始半夜思考人生。
这些都是以偏概全思维。
正确的思路是,对于具体的问题,就事论事,给出具体的判断。
比如说,跟某些人的关系处理不好,那就说明在这些关系的处理上有待提高。但是以偏概全思维,容易下笼统的概念,从而削弱了自尊,甚至引发羞耻、自我厌恶。
我们人头脑中的僵化思维,还有很多。
但是,刚才提到的这四种,是最为普遍的僵化思维,是格外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