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阅读了一本书《“研”磨记》,读得过程稍微有些吃力,应该是超出了我的舒适区吧。这是一个华人博士生,对于他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经历的一个回忆录。
本人本科毕业,已经有11年了。期间也曾经考虑过考研的事,但由于工作原因,以及组建家庭,这件事便搁浅了。离开学校工作以后,虽然也在学习,但很少系统性的学习,更是没有深入的学习。但我心里一直挺佩服并羡慕研究生,而对于博士研究生,更是仰望。
我的理解,本科属于打基础,进入一个专业的基础领域,特点是在于其广阔但不深入。而研究生,不论是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重点突出其深度,而博士研究生则是将在一个垂直领域研究其最前沿的。各个学科的不断发展,正是得益于以研究生为主体的科研人员的不断的丰富与拓展。
已过而立之年,身上有着沉甸甸的担子,我是不大可能成为研究生了。但研究生的模式,能否对于我个人的工作、生活有启发或者帮助,使我受益呢?我想这是个值得探讨、实践的话题。
在这本书里我也受到了一些启发。
第一,人刚开始从事一项工作,或者到一个新单位,必须夹起尾巴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给其他同志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要注意深度链接。一方面是与人的链接,要与导师、同学、同事多沟通,多交流,甚至注重弱关系的拓展发展。从而使自己的消息畅通,避免说闭门造车,或者可以。这便是作者所说的“与内行结盟”,“慷慨帮助别人”,“学会寻求帮助”,“真心实意感谢”。
另一方面还要注重研究内容、知识的链接。类似于顺藤摸瓜、逐步递进的,将知识不断的拓展深入,由点及面,组成知识网。这即是“寻找相关信息”、“点子催生点子”。
第三,既要低头走路,也要抬头看天。如果方向不对,便调整方向,及时止损,也不失为良好的策略。方向定下来以后,便全力以赴,埋头苦干。这即是“奋斗需刻苦,也需聪明”。
第四,以始为终,树立结果导向。过程重要,结果更加重要。须知“结果胜过意图”、“产出胜过投入”。既然参与这件事了,就要遵守游戏规则。
工作前,要针对任务需求,将任务进行拆解,不断的进行准备调整丰富完善。工作中,要聪明地、刻苦地奋斗,遇到挫折时能总结经验,走出失败阴影。工作后,尽快总结梳理,形成自己的产品,并推销推广。(想起自己大学时的毕业设计,确实是认真地去做了,但没把干的工作讲清楚,结果差强人意,遗憾收场。)
误打误撞地读了这本书,让我得以窥见博士研究生科研工作的一角。虽然干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但很多道理却是相通的,因为这世界它底层逻辑就是这样。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个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在学习、实践中丰富完善。工作如此、科研如此、为人处世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