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聆听了荣维东教授《任务驱动型写作与高考作文改革》的讲座,下午倾听了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元济高级中学徐桦君老师的《新课改背景下高分作文的写作指导》讲座。两位老师都颇具风采,他们的讲座也引人深思。
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该是某种作文的类型。北京究竟有没有这样一种作文类型的划分,我不甚清楚。其实,有无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文教学的指导是从类型出发还是从作文自身属性出发,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荣维东教授所研究的交际语境写作范畴所涉及到的几个要素,读者、目的、问题、情境、文体、表达等,以及“你写给谁”、“为什么写”、“写什么”等问题都对作文的指导大有裨益。
一、当下作文教学对传统的吸收与国外经验的借鉴
笔者试着以《六国论》来诠释荣教授讲座的内容: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写给谁:宋王朝的统治者
为什么写: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写什么:提出“弊在赂秦”的论点,并论证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借古讽今”。
读者:宋王朝的统治者、后世者等
目的:规劝……
问题:宋王朝对辽和西夏该采取什么政策
情境:宋王朝对辽和西夏“议和”政策等
文体:政论文
表达: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类似《六国论》这样典范的议论文,《师说》、《拿来主义》……不胜枚举。由此,我在想我们的研究如何处理“对传统的吸收与国外经验的借鉴”这一问题。
不妨再举一个八股文的例子:
【试题】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离娄眼神好,公输班技巧高,但如果不使用圆规曲尺,也不能画出方、圆;师旷耳力聪敏,但如果不依据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虽有尧舜之道,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不能使天下太平。
不以规矩
(清)俞樾
规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与巧矣。(破题)
【首先点题:不以规矩。为什么有人会“不以规矩”呢?无非是靠着自己的“明”和“巧”罢了。】
夫规也、矩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恃此明与巧乎?(承题)
【重复破题的内容,强化自己的观点。】
尝闻古之君子,周旋则中规,折旋则中矩,此固不必实有此规矩也。顾不必有者,规矩之寓于虚;而不可无者,规矩之形于实。奈之何,以审曲面势之人,而漫曰舍旃舍旃也?(起讲)
【开始分析“规矩”:有的人的规矩“不必有”,因为他的规矩是在心中的,一举一动自然有规矩;有的人则必须遵循具体的规矩。对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办法,不能一概舍弃规矩。】
有如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诚哉明且巧矣。(入手)
夫有其明,而明必有所丽,非可曰睨而视之已也,则所丽者何物也?夫有其巧,巧必有所凭,非可曰仰而思之已也,则所凭者何器也?(起股)
亦曰规矩而已矣。(过渡)
【以上三段重点论述“明”和“巧”:即便你真的具有这两种品质可以藐视规矩,但怎么才能证明你具有这两种品质呢?还是得靠“规矩”确定明和巧的标准。所说,“明”和“巧”也必须依赖规矩而存在,世间万物都要有规矩。】
大而言之,则天道为规,地道为矩,虽两仪不能离规矩而成形。小而言之,则袂必应规,夹必如矩,虽一衣不能舍规矩而从事。(中股)
孰谓规矩而不可以哉?(过渡)
【开始排比了:大到天地,小到人的衣服,都要有一定的规矩。】
而或谓规矩非为离娄设也,彼目中明明有一规焉,明明有一矩焉。则有目中无定之规矩,何取乎手中有定之规矩?而或谓规矩非为公输子设也,彼意中隐隐有一规焉,隐隐有一矩焉。则有意中无形之规矩,何取乎手中有形之规矩?(后股)
【反面论证:即使说有人确实不守规矩,或规矩不是为他而设的,那么证明他心中还是有一套规矩的,只是不符合大众心中的规矩罢了,说来说去,还是离不开规矩。】
诚如是也,则必无事于规而后可,则必无事于矩而后可。夫吾不规其规,何必以规?吾不矩其矩,何必以矩?而不然者,虽明与巧有存乎规矩之外,如欲规而无规何?如欲矩而无矩何?
诚如是也,则必有以代规而后可,则必有以代矩而后可。夫吾有不规而规者,何必以规?吾有不矩而矩者,何必以矩?而不然者,虽明与巧有出乎规矩之上,如规而不规何?如矩而不矩何?(束股)
【假设论证:如果世界上真的没有了规矩,那拿什么来判断是非价值呢?还是要确立一些标准的,但这些标准说白了,不还是“规矩”吗?所以,无论世人怎样叛逆,都逃不出“规矩”的手掌心。】
夫人之于离娄,不称其规矩,称其明也。人之于公输,不称其规矩,称其巧也。则规矩诚为后起之端。然离娄之于人,止能以规矩示之,不能以明示之也。公输之于人,止能以规矩与之,不能以巧与之也。则规矩实为当循之准。不以规矩,何以成方圆哉!(结束全文)
【结束:虽然说世界上肯定是先有聪明才智,再有判断聪明才智的标准。但是,聪明的才智是很难流传的,只有白纸黑字的标准(也就是“规矩”)能流传后世。所以说,规矩在人类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不能没有规矩!】
其实,今天我们对于八股文的考证与研究是远远不足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就看我们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议论文的情境设置与本质特征
任务型作文或者语境作文中,荣老师很看好情境之下写作。一个考生独立走向考场,独自审题立意,独自构思行文,独自成篇完稿,考生写出好作文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当然,写好一篇作文需要具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因素便是作文的题目,它关乎到写作的欲望(想写与硬着头皮写),写作的范畴(熟悉与陌生的生活情境),一道好题是能够帮助写作者形成写作的“冲动”的,这当然重要。但除此之外,我们的研究或者教学是不是该面对作文的本质属性而努力,今天是任务,明天是情境,后天是生活,依次再而划分,命题、话题、材料,甚至新材料作文等等,不一而足,考生走向考场,该重点辨识作文的类型抑或有比它更重要的呢?我们的作文指导依据类型而授课,是否有违作文之道。
何谓议论文?议论文是用论证的方式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实用性文章。
见解与主张即是议论文的观点,而得出观点必须明确观点提出的缘由。这就决定了有材料需要依据材料、分析材料提出观点。
阐发与宣示需要有一个论证的过程,而论证最需要逻辑思维,我们的教学着力点应放在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之上,提升他们对问题的认识。
论证的方式就是语言表达,它是区别记叙文、说明文的特征之一。
徐老师的讲座没有高深的理论,以朴素的语言,大量的习作,向我们示范了他教授作文的方式。所谓析原因、明意义,论危害、挖根源等等,我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就这么教的。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样的办法是不是已经形成了议论文写作的范式?这样的范式存在的合理性是什么?或许,套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应该是一种规律的总结吧!
三、一堂好课的标准与一次好讲座的标准
今天的两次讲座对大家都有所启发,甚至我们可以比较地区教学水平的差异。我们老师上课,有专家、学者、领导等给我们制定了“一节好课的标准”,实际上专家的讲座也可以有一个标准。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给予受众以思考,它不涉及讲座的具体内容的优劣。好,给予借鉴,高山仰止;不好,引发共鸣,催人奋进,这都是好讲座。毕竟,众目睽睽,大庭广众之下,敢于讲这是需要勇气的。
四、略谈写作路径与写作主旨
——回答一位老师的提问
作文题具体内容记不下来了。
提出问题:谈读书之妙。符不符合题意,该判多少分?
回答问题:其实,这是个简单的问题。一味谈读书的妙处就该判低分。
解决问题:判分差异的背后是对作文的认识问题。一道作文题有规定性与开放性,规定性不可逾越,开放性各见所长。一般而言,规定性与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写作的路径与写作的主旨上,学生跑题或偏题也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纵览低分试卷得知,不符合写作的路径者居多。
学生的问题出现在写作的路径上,即没有通过评论雷海和彭敏的读书展开思考、评论,一味去谈读书的妙处,这显然没有遵循这道题的写作路径。而写作主旨是正确的,因为这道题根本没有规定主旨,学生借此想表达的写作意图即是主旨。学生通过评论雷海和彭敏的读书展开思考、评论,借此表达读书之妙,没有错!这是帮助学生提高的关键点,而不能一味说“你跑题了”、“回去好好审题”!
附2009年全国卷II:
【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看到的都是红色的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他感到自己的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他发表了《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病症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小时,试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产品开发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但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洗衣技术。
要求:找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亮发现这盏灯
①不要抱怨机会总是与你擦肩而过,那是因为你还不懂得发现的力量;不要感叹风景总是与你无缘千里,那是因为你还不懂得发现的神奇。其实生活从不缺少机会与风景,只是你缺少发现,点亮发现这盏灯,原来一切是如此美好。
②懂得发现的心如水,如水般清澈明净,流过平野,越过大川,盘桓于天敌之间,灵动在每个人内心最温软的位置。然后,你会惊叹原来水也可以幻化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才思,感叹发现的力量!
③懂得发现的心如诗,如诗般的意蕴深长,吟过黎明,涌过黄昏,氤氲在人生淡淡的暮霭中,绽放在每个人灵魂最绮丽的地方。然后你 会惊奇原来诗也可以充满“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韵味,感叹发现的力量!
④试想,没有发现,撒哈拉能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吗?没有发现,葵花国能透出透出诱人的芳香吗?没有发现,湘西边城能孕育出惊世的巨著吗?
⑤不能。面对同一片撒哈拉,我们感到的只是苍凉与广袤,而三毛却发现了它的独特与美丽,于是文坛又多了一位新秀;面对同一片葵花园,我们感到的只是平淡与普通,而梵高却发现了它的不俗与灵动,于是画坛又多了一位巨匠;面对同一座湘西边城,我们感到的只是偏僻与闭塞,而沈从文却发现了它的古朴与静谧,于是著作又多了一部《边城》。
⑥所以,生活从不缺少机遇与美丽,只要你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凡,从普通中发现独特,从细致中发现快乐,从绝望中发现希望。
⑦学会发现,不需要你青灯古佛旁苦苦守侯,等待机会的到来,只需要你在每个清晨梦醒的一刻,擦亮朦胧的眼,仔细品味这大千世界。
⑧学会发现,不需要你双手合十默默祈祷,期待幸运之神降临,只需你在细微琐屑中寻找机会,即使一个人咀嚼着青橄榄依旧能品味出甘甜。
⑨学会发现,不妨参点道,悟点禅,学点佛,品一叶一枝,容一风一雨,品三秋桂子,赏十里荷花。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惊喜地发现一切竟如此美好!
⑩一粒沙里一个世界,一朵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这一刻收藏!点亮发现这盏灯,让希望充满你的心房!
修改:
点亮发现这盏灯
不要抱怨机会总是与你擦肩而过,那是因为你还不懂得发现的力量;不要感叹风景总是与你无缘千里,那是因为你还不懂得发现的神奇。其实生活从不缺少机会与风景,只是你缺少发现,点亮发现这盏灯,原来一切是如此美好。(中心论点)
点亮发现这盏灯,就要悉心观察,只有悉心观察,才能……
点亮发现这盏灯,就要仔细研究,只有仔细研究,才能……
点亮发现这盏灯,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