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各位伙伴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继续《被讨厌的勇气》第9天的共读。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幸福是什么”这一主题。
想要获得幸福,就要找到“共同体感觉”。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
一、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不是自我肯定,两者有明显差异。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而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就如“尼布尔的祈祷文”中曾引用过的话: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二、他者信赖
他者信赖不仅仅是相信他人,更是无条件地相信他人。
当然,无条件地相信他人,有时也会遭遇背叛。但即使如此,却依然要继续相信他人。
为什么呢?
因为信赖的反面是怀疑。假如你把人际关系的基础建立在“怀疑”之上,生活中就会处处充满怀疑,对方也能够瞬时感觉到你的怀疑,这样双方就无法建立起积极的关系。
而且,如果你一开始就担心“被背叛”,那么你真得会发现“被背叛”的蛛丝马迹,即使事实并非如此。
比如我曾经在一次线下活动中结识了一位人力资源经理。当时我们所有人都在聊一个关于人际关系的话题。
当时我和她一组。我说,我和朋友之间建立链接,都是基于我非常感恩和朋友的相遇,然后越感恩,就会发现我和朋友之间的情谊越深厚。
当时我对面坐的这位人力资源经理就说,净瞎扯,我面试过那么多人,在我眼里,就没有我看得上的。
后来经过一位心理学老师的分析,那位人力资源经理才觉察到,其实这份对他人的不满,是缘于她对于自己的不满。从小到大,她就一直对自己各种不满意。
于是,当她与他人交往时,也会处处带着挑剔的眼光。
正是带着这样对他人的偏见,所以导致她在人际交往当中,感受不到来自对方的真诚,也因此对我的“感恩论”嗤之以鼻。
而如果我们再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课题分离”观点来看,决定是否背叛的不是我们,是别人,那是他人的课题。我们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
三、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是指,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
这里要注意避免陷入两个误区:
误区1:他者贡献就是自我牺牲。
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当中,他者贡献不是为了自我牺牲,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
比如我们平时的工作,并不是单纯只为了赚取金钱,更是希望通过劳动,来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比如淘宝一姐薇娅,她的收入在很多人之上,收入对于她来说,不过就是数字而已。那么她既然那么有钱了,为什么还要继续每天直播呢?用薇娅的话来说,她很享受这个直播的过程。也就是说,她通过他者贡献获得了“我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获得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误区2:他者贡献表面上是贡献他人,但最终是为了自己,这是一种伪善。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做家务。
如果我们视家人为“敌人”,这时即使我们在做家务,肯定也会产生“为什么只有我干?”或者“为什么大家都不帮我?”之类的想法。在这个心态下所作出的贡献,也许就是伪善的。
但是如果我们视家人为“伙伴”,思考的不是家人能为我做什么,而是我能为家人做什么,在这个心态下作出的贡献,就不会是伪善了。
总结: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体。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作者:@春艳读书
“爱德读书会”发起人,职场妈妈一枚。从事教育培训17年、阅读推广9年、四点半早起7年。定期分享经典好书和教育心得,成长路上与您结伴同行。
PS.第6期读书会将于开启:
时间:3月22日周一
书目:《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欢迎私信我,一起共读、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