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一些培训和人力服务公司的面试。两家公司的都做了十多年了,而其中人力资源这家公司做了二十年了,母公司据说还准备上市。在沟通时,这两家公司的面试负责人都是因为掌控了某些“特别途径的资源”而获得了发展的机遇,或者说“第一桶金”,这些也都是民营企业中的胜利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且坚持这么多年,估计跟其独有的资源和管理水平及眼光都有一定关系。
作为一个打工人,其实去妄想独立创业,有点奢望了,尤其是在北京以服务业为背景前提下。服务行业的竞争,很多是同质化的竞争,最重要的不是所谓“产品”的水准,而在于其整合资源的能力,或者说独有的合作途径。有时,有这种独有的合作资源,本身就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或者说相对竞争对手的优势。我以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在面试过几家中小型培训企业后,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有一点现状让我感到有些奇怪。不少的小型企业,可能也只有二三十人,竟然也可以一直生存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这些企业既没有扩大,也没有缩小,而是保持在一定的规模,稳定地存在着,这类服务型企业的生存现状和方式,让我产生了更多的好奇。
中小型企业也需要随着社会环境趋势而改变自己的业务重心,很多小企业是看到什么好赚钱,什么能够避免更多的竞争,便开始做什么,尤其是相互关联的培训业务,比如做学历教育的,扩展做研究生教育,甚至是做留学教育项目,中外合作项目。这些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很多时候是凭借高层管理人的“敏锐”的市场嗅觉,而不会去做严谨的调研。更不会去做严谨的市场分析。很多时候是边试边干,可能失败了也不会有多大损失,但是万一成了,也多了一个创收的途径。但是这种企业的多元化和精力的分散化,很难使得自己做大做强做优。这也是很多中小型企业难以发展壮大的原因。说实话,跟着这种中小企业,更多时候会陷入到内卷和高度竞争,同时也可能没有太好的前景和出路。因为额外的利润要么是通过压榨员工,通过苛刻的加班和管理而来,要么是有独特的资源而来,服务行业更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销售员工是其底色。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多半是不存在的。想到这里,有时不免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失望。因为怎么选择,最后可能也是失望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