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叉路口时,最怕自己做出错误的选择,这个时候,别人的质疑,别人的谈论,很容易影响到自己对于未来的决定。我记得以前在朋友圈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哪怕知道前路需要经历很多坎坷,也许还会有悬崖峭壁,但一定会有美好的风景,那还要固执地往前吗?
那个时候,一个很好的朋友评论我说:“这不是固执,而是执着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勇敢地走下去,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我为这句话打动,在上研究生的两年中,也不断为这句话身体力行着,每天不间断地自省,每天做着读书笔记,等我毕业时,我的读书笔记已经是厚厚的一叠。我看的书很杂,读书笔记却分类得很清楚,哪些教会我人生道理,哪些涉及人际交往中的哲学,哪些是关于生活细节的一些碎碎念。我记录了那些让我一见倾心的句子,载下打动我内心深处的故事,特别是那些三言两语之间蕴含无限深意的语句,我一读再读。
之所以想要写读书笔记,是想在这个生活节奏很快的时代,尽量让自己慢下来,很多朋友还跟我说,他们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过一本书,一本纸质书籍,无论是上学,上班,在家里待着,都只是拿着屏幕发着光的智能手机,盯着里面碎片化的内容消磨时间,一不留神就过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熬夜就更快了,一不留神,指针就转到个位数,而自己的肚子开始咕咕叫,脑袋却什么也没有记住。不是没有想要在阅读软件上看书,只是,干扰因素实在太多了,同学、同事、朋友、上司、老师的一条信息,回复起来也并非一两句话能交待清楚事情起末,于是阅读计划又搁浅了。
有一天,一个同学路过我的课桌,看到我写得满满黑字的笔记本,从鼻子里发出一声嗤笑:“这个年头还有人摘录好词好句啊?真是天下奇观。”
说完她就摇着头走掉了,我坐在原地思索她话里的意思,她是觉得我做读书笔记没必要呢?还是觉得我用笔记本做读书笔记效率低下呢?不管是哪种情况,哪怕我不认同她的举动,但我原本乐在其中的心情受到了影响,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初衷,是不是真的是在浪费精力做一些自以为是慢生活,实际上荒废时间的事情?
那以后,我中断了两个月进行阅读,我尽力融入一个又一个圈子,去了解当代同龄人都在想些什么,都对什么感兴趣,但后来我发现,不管是追剧,还是逛街,那些活动得到的愉悦,都没有我一个人静静待在书海里获得的乐趣来得多。我能够从书里面获得以前未曾涉猎的知识,哪怕再原地不动,也能跟随主人公的经历感受他们的家庭、职场氛围,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从中得到鼓舞,在他们或坚强或屈服于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我往往觉得温暖,并从中得到一种能量,或许这并不能告诉我在自己的现实世界中应该怎么做,却让我得到一定程度的慰藉。
现在想来,我依然怀念自己作为一个“书呆子”的状态。
我现在处于寻找自己职业定位的间歇期。
我在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里生活,日常很悠闲,很容易被自己的惰性拖累,大部分时间,我待在小房间里,看网络世界反映出的人生百态,先不说大环境下发生了什么,我所看见的,似乎都是大数据想要展现给我看的,真正想了解的社会现实并没有一个知名人士的婚变来得震撼人心。
每个人都是那么忙碌,和我同届毕业的同学已经在慢慢适应上班生活,他们朝九晚五,一周休息一天,在熟悉工作内容和适应居住环境两件事中周旋,成年人越来越疲于发朋友圈,因为知道偶尔抱怨也会让周围的人颇有微词,也不会有人真正感同身受,何况,这个世界真心错付的情况多得是,发一些颓废沮丧的状态,只会让别人觉得你很惨,然后与自己的经历相比,仿佛又能够继续坚持下去。那么这样的做法无非是给他人提供些许慰藉而已,并没有实质意义。
大多数时间,我除了在电脑面前敲敲打打,就是发呆,给自己做吃的,出门散步,或者捧着平板看场电影。
虽然面临毕业找工作的现状,但是我并不急着将自己投入到上班族的队伍中去,焦虑和浮躁依然有,但我依然明白,在我还没尝试出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自媒体之前,我不会盲目将自己丢进某个不熟悉的领域,我要保持淡定从容,毕竟人生在世,迫于生计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人比比皆是,而我又那么渴求完美,不敢于试错,所以沉淀自己,是最好的选择。
我想到当年同学跟我说的那些话,以前我也会因为别人的评价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但是现在的我,足够有底气面对自己的选择带来的一切后果。因为我知道,路是自己的,怎么走,走哪条路,别人不能替我做决定,也无权为我做决定。我再也不是那个因为某句话而怀疑自己是否有美好前程,实际上那对于我而言并不重要,我不相信所谓的命运,有时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固然有一部分由他的天赋决定,但更多的,还是由自己的努力看清并作出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