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一段时间,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热映,据其导演说,取材于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乡村教师》,但恕我愚鲁,未能看出两者相连之处。
实话说,我不大喜欢《乡村教师》这个故事,因为太沉重了,与其说是科幻小说,不如说是纪实文学加上一丝荒诞不经。似乎作家都喜欢这么做,真实中添上一丝梦幻色彩。仿佛一幅黑白照片上有一双彩色眼眸。
不过里面对高等文明的描述很有意思,高等文明发现地球后很诧异,因为地球人没有记忆遗传,个体之间的交流也是依靠说话,效率是非常低下的。但是,因为无数的教师,记录,转载信息,让人类如此强大。
教师的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什么是老师?上周末,和鲸落聊到老师是否会被淘汰时,我俩起了争论,我认为老师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介质,可以理解为桥梁。
在以前,信息的储存是经过简化的,比如中国的文言文,言简意赅。但是很难理解,《道德经》五千言,但解读《道德经》的言论恐怕五千万也不止。
老师的作用是讲知识传递给学生,所以老师是必须存在的,也是人类得以进步的阶梯。
但现在,信息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的有用有效的信息被转载成为数据,储存在互联网上,我们的很多信息的途径不再是课堂或者老师教授,而是来自百度与知乎。
当出现更便捷,更快速的获取生活资料的途径出现,老师这座桥梁便显现出很多弊端,比如效率低,成本高,转载量少等问题。
但鲸落认为老师不可能被取缔的,因为老师有着两个不能被互联网或者其他终端设备替代的作用:
一:塑造人格: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懂得什么该做,什么是对的。这种塑造道德观念的任务是互联网无法承担的。
二、传授方法:我们学过的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它们的作用很简单,基础知识。让我们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当我们掌握浙西基础之后,才能运用别的工具,壮大自己的信息储备。
无论对错,我们都只是阐述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们离不开的互联网
低头族越来越多,批评手机奴役人类的大有人在。手机俨然成为了人类必不可少的工具,当手机不在身边时,当手机断网时,我们会陷入深深的恐慌和焦虑之中。
前一段时间,我坐飞机时,手机关掉,一时间,我陷入了这种惶恐和焦虑之中。这让我想到了一部之前看过的小说《亚当回归》。
小说描述了一个离开地球两百多年,在2253年回归的人类——亚当,是如何回归新人类的生活的。
小说中,科学家钱人杰发明了第二智能,一种可以植入大脑的电脑。
植入第二智能的人类,信息储存,计算能力是原来自然人状态下的一百倍,人类也非常依赖第二智能。但钱人杰老人认为,是第二智能奴役了人类。
他制定了三条规则,其中一条是:在运行十年后应能自动关机,使其载体处于完全的自然人状态,并保持该状态至少100天以上,第二智能是否重新启动应由被植入者自行决定。
但每一个在一百天回归期的人类都无比痛苦煎熬,没有人选择在一百天后拒绝第二智能。
在飞机上,我仿佛置身于回归期的新人类,期望着落地后,第二智能的回归。手机或者其他互联网终端设备,何尝不是我们的第二智能。它将我们延伸到我们在两百年前可望而不见的远方。千里之遥,一个电话便可联通,随时随地,无数信息可以检索。互联网改变了我们延续千年的生活模式,带给我们的改变是我们不可能舍弃的。
互联网是否会颠覆教育
今天谈了两部科幻小说,刘慈欣的《乡村教师》和王晋康的《亚当回归》,里面关于外星人和未来新人类的学习方法有着相似之处,外星人通过记忆遗传,以及脑电波交流,相较于人类教师,其优点显而易见,转载量大,效率高。
而未来人类,通过第二智能,提高了信息的记录量和传递效率。那么互联网时代,是否能够颠覆教育?
我们在一百年前,交流靠书信,记录靠书本,学生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举手发言;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交流靠互联网,记录依靠互联网,而学生依旧是坐在教室了,听老师讲课,举手发言。这么多年来,教育似乎一直是一成不变的。
教育的核心不在于老师,而是学生,我们往往关注老师怎么教,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去学习。我认为,这是教育的缺失,鲸落认为,这是家庭该补上去的一环。当然,无论对错,我们都只是阐述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未来,教育会是怎么样的。我们无从知晓,互联网是否可以颠覆传统的教育方式,我也无从知晓,正如王晋康说的:世界太复杂了,越是深刻了解世界,越是对造物主心怀疑惧。谁敢自封为历史的评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