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公冶长第五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枨,cheng,2声。申枨,孔门弟子,生卒不详。
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刚”的特点就是无欲,求己不求人。靠天靠地靠父母不如靠自己,越努力越幸运。
孔子说他没有见有谁达到了“刚”的层次。有人说“申枨”这个人应该可以。孔子否定道:“申枨呀,他也有欲求,怎么能够达到‘刚’的层次呢。”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恕”是什么?孔子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说:“我不想别人欺负我,我也不想欺负别人。”不欺负别人就是“恕”,不想被别人欺负则是“刚”。
子贡是这样想的,但是孔子说:“端木赐呀,这个境界是你所达不到的呀!”
不想被别人欺负就要自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不想欺负别人,由得了自己?恐怕也难。需要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但有时候人却左右不了形势,形势迫人,身不由己。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孔子有没有写过文章?应该有吧,肚里那么多东西,除了讲学就不自己写点什么?
孔子写出来的东西,想明白、讲明白了的,弟子们“可得而闻也”。
“性”与“天道”,估计孔子自己都没有弄懂,所以更讲不明白。连老子不都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既然弄不懂、讲不明白,所以孔子就很少讲,全靠弟子们各人体悟,所以说“不可得而闻也”。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又)闻。
有闻,是有所听闻,是听老师讲做人处事的道理。
孔子说,君子的特点是“讷于言而敏于行”,“讷于言”是放在“敏于行”前面的。
颜回是“讷于言”的代表,在老师面前,少言寡语,老师说话,从不顶嘴,还能退而自省,躲在屋里琢磨,琢磨来琢磨去就琢磨出名堂来了,老师讲一句,他能琢磨出十句来,有所创造,有所发明,闻一知十,令老师喜出望外。
子路做不到“讷于言”,他说话太急太冲,嘴上没把门儿的,老师讲话,经常插嘴,不但插嘴,还顶嘴,甚至斥责老师,或替老师拿主意。子路是“敏于行”的代表。
子路听了老师讲的课,还没有去力行,在这期间很怕再听到老师讲新内容。前一个内容还没有去做,再听一个内容,越积越多,此是一怕;前一个内容还没有去验证,再听一个新内容,万一二者相互矛盾又该如何取舍,此是二怕。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卿,事卫灵公和卫出公,姞姓,孔氏,名圉【yǔ 】,‘文子’是他的谥【shì】号。
《逸周书·谥法》说,“学勤好问曰‘文’”。孔子的话是对“学勤好问”的发挥。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产,公孙侨的字,郑卿。
这一章讲君子的四大美德:恭、敬、惠、义。
恭用于表现自己,让别人看上去脸色、着装、谈吐都很庄重;敬是用于侍奉上级和尊长,对他们发自内心地尊敬。
惠是养民,给老百姓恩惠,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义是使民,使派民众合乎道义,不违农时,顺应民意。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晏婴,字平仲。齐卿。
孔子说:“晏平仲这个人善于与人交往,接触时间越长你就会越敬重他。”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智)也?”
臧(Zāng)姓,源出姬姓。
臧[auah]文仲,即臧孙辰。鲁卿,历事庄、闵、僖、文四公。
居蔡,给大蔡之龟盖龟室。
大蔡之龟,是与“和氏之壁”“随侯之珠”并称的“诸侯良宝”。
山节藻棁,“山节”是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zhuo,1声)”,是彩绘的梁上短柱。这里是说臧文仲的龟室装饰得很豪华(用的是天子宗庙的规格)。
“何如其知(智)也”,意思是,这个人的智慧怎么样,他也太聪明了吧?这是反话。
首先大蔡之龟是诸侯良宝,就算不是大蔡之龟,而是其它宝龟,它也不是你一个卿所该收藏的呀?!其次,你也太奢侈了吧,不仅奢侈,而且僭越礼制。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孔门三期生。
令尹子文,斗谷於菟【wūtú,古代楚人称虎为“於菟”】,字子文,楚成王的令尹【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他三次为令尹,三次被解职。
陈文子,齐大夫,名须无。陈完曾孙,先后事齐灵、庄、景三公。
崔子,即齐大夫崔杼。崔杼弑齐庄公,陈文子流亡在外。“违之”,是离开的意思。陈文子与崔子地位相当,其家有马十乘,一乘是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十乘就是十辆大车、四十匹马,在这里代指富有。
陈文子到了一邦又到了一邦,看见那些邦国的大臣都跟本国乱臣贼子崔子是一个德性,于是一而再地离去,并不违心地与之同流合污。孔子给予他的评价是“清”,但也达不到“仁”的层次。
令尹子文“三上”,无喜色;“三下”,也不生气。并且还能把政事详细交接,做到这一步怎么样?孔子的评价是“忠”。难道还达不到“仁”?孔子说“未知”,是委婉地表示否定,这哪能够得上“仁”呢?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文子之子为武子宿,武子之子为悼子意如,悼子之子为季平子,平子之子为季恒子,恒子之子为季康子。
季文子慎行,行动之前总要前前后后考虑多遍。孔子认为正反两面想一想就可以了。
不思而行是为鲁莽,三思而行则有寡断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