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Thanks Giving)若是在美国,肯定是一家人其乐融融一起团聚,黑五的血拼计划盘一盘的时刻,但在中国,感恩节却是一个父母教育孩子如何感恩的好机会。
感恩教育到底重不重要?当然重要!
它和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普法教育、性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等,都是家长绕不开的问题。
下面,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孩子的感恩教育的3点经验之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01
不懂感恩的孩子,
再优秀也没用!
记得那个几年前在机场弑母的留学生汪佳晶吗?
留学多年,一朝归国,面对前来接机的母亲,他没有充满感激的上前拥抱她,而是拿出携带的两把尖刀刺了母亲九刀。
在日本留学的五年,这个24岁的大男生,生活费和学费靠的都是母亲每月7000元的收入来支付。
即便这样,也不见汪佳晶心疼母亲挣钱不易,他花钱一向大手大脚,每年的学费和日常开支高达四十万元,经常呼朋唤友去一些高档区域消费,每次消费更是逾万元。
就是这样一个儿子,汪妈妈还是倾尽所有想给他最好的,儿子一伸手,她就四处筹钱给儿子寄过去。
本该是自食其力的年纪,汪佳晶心安理得的享受着母亲提供的物质生活,当母亲再也拿不出钱时,他也没有体谅母亲的不易,满怀着对母亲的怨恨,持刀相向,发泄自己的不满。
被捕之后,记者去采访他,说起持刀刺母亲的事,他轻描淡写地说:“我就是觉得母亲是在骗我,不是没有钱。我很气愤,就一下子爆发出来了。。。。。。”
不知道感恩的孩子,即便父母为他付出的再多,在他的眼里,也不过是常态,一旦这种常态被打破,心中的怨恨就会吞噬他。
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那根名为“爱”的绳子,在怨恨的侵蚀下,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
莎士比亚在他的《李尔王》中写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能噬痛人心。
世间的孩子,成人的第一步就应该是明白父母的不易,感恩他们的付出。
不懂感恩的孩子,再优秀也没有用,只是个“优秀”的白眼狼。
02
让孩子懂得感恩,
不需要煽情,更不需要“表演”。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泰国的扎心广告,讲的是一个小学的老师,每天把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带到教室,后来老师的母亲突然走失了,他心急如焚满处地找。这一幕恰巧被学生们看到了,学生们纷纷加入寻找老人的队伍。
看着满校园跑来跑去找老人的孩子们,家长们看呆了。他们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对陌生人有着这样一份“担心”。
但是仔细想想仔细想想,如果自己心里尊敬的老师,日复一日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怎么可能不受影响?
他们看在眼里,也都记在心里。
看到老师的紧张,他们心里可能也想到如果失去父母自己该怎么办?
会害怕,会不舍,会知道珍惜,会开始感恩。
所以你会看到视频中,有的孩子走过去和爸妈“紧紧握手”,有的突然去“拥抱”妈妈。
有的孩子跟母亲说:“要是我长大了,我一定会给妈妈开车。”
老师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模仿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爱与感恩,完全是发自内心的。
早在前些年,一些中小学的学校里蔓延着所谓的“感恩教育”。
某些小学办感恩演讲会,有的孩子纷纷向家长下跪、认错、痛哭。
(山东一小学办感恩演讲会,百名学生下跪痛哭)
某些幼儿园举办孩子为家长敬茶仪式,家长被感动的稀里糊涂。
某小学举办孩子为家长洗脚的感恩教育活动,家长又被感动的稀里糊涂.....
身为家长的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份深深的感动,是建立在对孩子的不平等待遇上的,如果不是老师统一要求孩子这样那样,我们还会这么感动吗?
我们趁着孩子懵懂未开,不知道“下跪”意味着什么,在这一刻也完全没有反抗意志,去让他在集体中表演这些举动,以期望孩子能从此学会感恩,这样真的有用吗?
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句话,算是对学校这种打鸡血式的感恩教育最好的批判:
“洗脚、下跪、认错等等形式的感恩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强迫感恩’和‘感动自己’。学生内心还没有产生情感根基,就强迫学生做出报恩的行为,本质上是希望‘速成’,用最快速的方式打造一批‘孝子孝女’。但所有人心里都清楚,速成的感恩教育必然难以长久,难以真正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效果。”
03
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
给与比得到,更容易收获快乐
在美国,老师和家长在做感恩教育(Gratitute)时会注重两方面的内容: 感谢Thanks和给予(Give),他们不仅要让孩子从小懂得感恩别人的付出,也要学着去回馈,去给予。
比如,美国小学常常会有志愿者到教室来帮忙,这些志愿者有些来自邻近的高中,有的是社区大学的学生,还有一些是热心的家长。每个志愿者的离开,全班同学都会为Ta写卡片,并用班级基金买一个礼物送给Ta。
比如,我了解到的一个新闻,说美国的一个妈妈每天给自己的孩子做午饭便当时都会放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Thank you Ethan for finishing your breakfast on time", 感谢Ethan今天按时吃完早餐。
美国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可以说是融入到生活的每个细节,看似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其实背后是爱的体现。
而我们常常讲究“知恩图报”,在这种逻辑下,父母有权要求孩子回报自己的养育之恩:
“妈妈为了你,每天要不停的做家务,因此你一定要考个好成绩来报答我”;“爸爸努力赚钱,不得不单身去外地工作,你一定要考个好大学,这样才能对得起爸爸的付出” ......
在美国父母和老师看来,通过帮助别人,孩子学会把自身拥有、而别人所缺少的那部分递给别人,而我们却只要求孩子回报自己。
对孩子在“给与”的感恩教育上,家长应该看得更长远一些。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所以感恩教育不仅仅要教会孩子说"谢谢",还应让孩子打心底里理解感恩,将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传递下去,这才是“给与”最好的注解。
本文作者简介:
Monica,美国芝加哥大学本科,法国INSEAD MBA, 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硕士, 12年海外留学经验,一直致力于0-6岁儿童多语教育和语言学研究,凭借专业知识,帮助妈妈抓住宝宝语言教育黄金期!
欢迎关注Monica 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嘟喏教育(ID:DuunoKid)学习更多宝宝多语早教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