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政策都有提到要“脱虚向实”,什么是虚什么是实,反正就是默认你懂的。
扶持实体经济,如果是指企业,那么只有生产可见商品的才是实体吗?农林渔牧都是生产物品的,钢铁煤矿石油也是,药物白酒也是,冰箱洗衣机也是,但这些行业大都生产过剩了,再扶持,岂不是生产更加过剩。过剩就意味着销售收入无法提升,多投入的生产所等价的投资就是亏本的,这样有意义吗?
如果企业不生产商品,仅提供服务,算不算实体呢?银行业都说是“万业之母”,但是它只提供贷款融资服务,并不生产任何商品,那这是不是意味着银行业不是实体呢?百度、阿里、腾讯很多业务也都是仅提供资讯服务(百度做信息检索,阿里为买家卖家提供交易服务,腾讯做社交和游戏),他们都没有直接生产任何可见物品,可是市值都不低。
经济都是社会分工合作的结果,为什么要分实体、非实体?《金融的逻辑》一书也谈到银行对刺激居民消费的作用,其意义就在于——摊平支出,以小钱撬动大消费,通过把未来的工资收入折现到今日来消费,使人不至于在青年需要花钱的时候没钱花(结婚买房生子哪个不需要钱),而在老年时期却只能守着钱没地方花。
房贷车贷,本来是金融创新,为了减轻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不至于让年轻人破产,本来是一件双赢的事。但是当一个房子需要透支五六个钱包时,再去背房贷还月供就有点“雷锋”精神了。
凡事都要一个合理的逻辑,房地产行业就是泡沫化了,市场都在唱戏“假看房”、“假提价”、“假促销”,就是不降价,有降的也被教育为“扰乱市场秩序”然后紧急下架了。
这有点像空城计了,诸葛亮自知兵力稀少,只能虚增声势,到处插大旗,把能用的人都派到城墙上站着,营造一种大军驻扎备战的氛围。虽然司马懿暂时退兵了,但是转头人家也识破了计俩,又追到了屁股后面来了。
都说疫情三年,银行里居民存款翻倍增加了,老百姓有钱不敢花,没地方花。究其原因,是因为朝不保夕的危机感,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房子的泡沫终究是人间共识了,但股市又萎靡不振,这些财富的增值保值方式都不行时候,钱也只能在银行里越堆越高了。
国际国内双循环,离不开消费,如何让居民消费呢?只能先消除老百姓的危机感,重振信心,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这样一来,顺其自然就有活跃的消费市场了。如果房价合理,背房贷也会是一件可以接受的事情。如果住房医疗教育养老,这四座大山能炸掉,居民如何不敢消费?但是处处都牵扯到地方的利益,改革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