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看完已经有一个礼拜,迟迟不动手写书评,是有原因的。一是觉着没看透,尤其是前面两篇,也是本书之重,二是虽然为书,但各篇都各自为政,虽以雅俗共赏为要点,相互之间并不十分关联。
所以又拿起书来仔细读,也就弄个一知半解,想写,心里还是没底。可不管怎样,总是有我的心得,这样一想,就不管不顾起来,对错不论。
论雅俗共赏,从朱自清的论述看来是诗为雅,词为“诗余”,曲为“词余”,虽步步俗化,还算是雅。
可像唐朝的“传奇”,是唐朝士子在投考进士以前用来送给一些大人先生看,介绍自己,求他们给自己宣传;还有中唐开始和尚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语录;宋代的“笔记”,这种作品记述有趣的杂事,范围很宽,同时发表作者有钱的议论;清代的小说,以及皮簧戏,都是一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化”。
历史车轮前行,文化要传承,需要更多的人来创造和使用,雅文化逐渐走向俗文化,所以引用胡适之先生的话“作诗如说话”,以“俗为雅”,“雅俗共赏”来分析中国古文化,尤其是从唐朝到民国的古文化运动,徐徐阐述,分枝分线,我总共看了不下五遍,大概意思了解,可并不透彻。
别人的用意不可乱串,自己的想法但说无妨。于是来谈谈雅俗共赏,我的理解。
朱大师分析的很具体,很细致,我是学不来的。我一直的主张,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对于雅俗共赏,我的看法是"雅不至于涩,俗不至于粗"。
雅不至于涩,说得是诗词曲小说,用词用句不要生僻,晦涩,让人不可足摸。就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简单的字,容易的词,可经过作者独具匠心的组合,读者读完诗后,眼前会出现一副图案:夕阳西下,黄河滚滚向海汹涌奔流。
江山如此多娇,若想把千里的美景尽收眼底,那就要登上更高的层楼。
由此又想到道家的“至简”,万事万物无需过多繁文缛节,做人如此,做事如此,作文我想也大约如此吧。雅至极点,就接近事物本性,通常所说“大俗即大雅”,大概就是此意。
俗不至于粗,就更好理解,俗是易懂,可绝不是粗陋不堪。
现在人常把粗与俗放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粗俗”。粗俗自然有,但粗俗不等同俗,俗文化只是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来宣扬文化,让更多人来接受,来品味。而粗文化就处于下流,暴力,色情都融入里面,的确好懂,也吸引一些低级趣味的人群追捧,可最终还是流入暗沟,难登大雅之堂。而俗文化是可以入大雅之堂,并且登台演出,那么它们的区别也就出来了。
由古文化到现代文化,已经经历了从雅到俗的过程。并不是说雅不好,需要放弃,雅有雅的好处,可以增加人的总体素质,修养。俗也有俗的好处,人人都有文化,知道方圆得失,知礼知义,知耻知羞,也就不会入歧途,做坏事而不自知了。所以“雅俗共赏”,也要“雅俗共存”,毕竟这个社会是多元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