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调动资源工作法则一,是优先调动内部资源,从而增强社区内部的互动,让彼此因此有更多的认识,从而对社区作出肯定与认同,也因此避免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社工在资源调动的法则二,就是"认知内部的各种资源,理解及接纳资源的存在状态"。
社工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调动资源(无论个案工作及社区服务,调动资源与案主和社区互动,促使案主及社区的问题得到解决,需求获得满足,从而达致互惠精神),故社工必须对内部的资源有深入和透彻的认知,并理解这些资源一直不被视作为资源的原因,资源现时正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会对社工进行资源调动时,会较易作出介入。
首先,社工需要对资源类型有不同维度的认识。当谈及资源时,许多社工认为社区的资源,主要的类型体现于经济、物质及人力这三方面,驱使社工积极寻找社区内可提供经济、物质援助的人物与企业,鼓励他们捐赠金钱与物资予有特殊需要的群体。在人力资源方面,推动有能力、有时间的人士参与义务工作,服务社区。但基于经济、物质及人力的资源维度的思维,却大大的局限了各种可动用及可发挥的资源。
日本的崎岩清教授在日本提出社区营造的概念,指出资源是有五个维度,即大家耳熟能详的"人、文、地、产、景",这思维无疑扩阔了社工在社区工作时的视野,不再将资源局限于经济、物质和人力三方面,改变了社工的资源维度视角,也使到有志于推动社区发展的社工同业,运用这五个维度来寻找社区的资源,有助社工对社区有了更广度和更深度的认识。然而,大部份的社工运用这五个维度时,却往往侧重于"人和文",对"地、产、景"显得有所忽略,这可能涉及社工一方面倾向于提供服务的取向,另外一方面是对历史、地貌的兴趣不大有关,影响了寻根究底的动机,这都值得大家深思。
在认识资源可以具有多种维度后,可指引社工寻找这些在社区内部的资源。有趣的是,有些社工会抱着一种"理所当然"的思维,认为大家都应怀有互助的精神,只要社工作出呼籲,资源都会"热烈欢迎",满怀欢喜参与社工的资源调动。很可惜的是,当这些资源没有作出反应与配合,却令到社工原来的热情,就像给一盘冷水淋下来,消退了温厚的热度。资源不是直接拒绝,就是婉拒;有些说自己能力有限,发挥不了作用,有些更索性说自己不是资源,不用再来找我。部份社工甚或认为社区的冷漠感很大,很难调动这些资源,索性由社工直接来办事,这就衍生了"资源不能调动,大家各自为政"的社区冷漠现象。
社工在进行资源调动前,必须对资源的状态有所理解,才能同理他们为什么没有成为"资源",没有发挥资源效用的原因。一般来说,当这些物品或物件(当资源没有被发挥作用时的称谓)仍处于静止、没被应用,没有互动时,他们大都呈现着四种状态,分别是尘封状态、石化状态、自我否定状态和搭配不合状态。
"尘封"就是指那些可调动的资源,默默无闻地掩藏于社区的一角,不为人知,使到资源不被发现,不被应用。就像儿时,常跟大人到山中行走,满眼都是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树和草,踏在脚下,一律都是野草。后来,有一大人对草本药物有所认识,跟我指出那些是"狗仔草",可用作受伤止血之用;那些草可用来煮水作止痕痒之用.....,原来漫山遍野都是"宝",只是尘封于山中,不为人知。
"石化"是指资源一直僵硬着,有人可能知道是不错的东西,却不懂启动他们,成为摆设在社区的物品,一动也不动。例如,某村一直有唱咸水歌的村民,人数虽不多,但她们会偶尔自娱自乐,却没人注意到这咸水歌藏着"水上人家"的文化与特色,这种珍贵的文化资源,一直没受重视,也不作为村民的历史与记忆,咸水歌一直石化着,只作为个别村民的娱乐。
许多时候,资源更多的是"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根本不是什么资源,自我矮化,不愿在社区发挥作用。这种状态非常普遍,不论是谦虚,或是真的认为在社区内的东西都没有什么值得称讚和欣赏的地方,否定自我在社区里可发挥的作用。例如,在村里能看到黄昏的日落,那圆圆的像咸旦黄的太阳,吸引着刚进驻的社工,在惊叹这景色时,但村民觉得这没什么特别,是社工少见多怪。有能懂滕编的阿姨,能编织出不同款式的滕篮,社工想邀请她教导村里的其他妇女,她总谦称这手艺没那么好,不愿担任导师。资源的自我否定,使到资源不能活动起来,更不能与其他人互动,发挥互惠作用。
最后的一种形态是资源与使用方搭配不合,使到资源未能发挥作用。社工在促进资源与使用方进行互动时,未能促使双方的理解,其中一方期望过高,使到彼此搭配不合,使到资源的效能未能得以发挥。曾有社工机构联系了社区内懂舞蹈的阿姨教导村里的妇女学习健康舞,阿姨积极教导大家,其后要求村里的妇女能出外表演,但部份妇女却只喜欢跳舞自娱,对出外表演不感兴趣。结果是教舞阿姨认为大家不给她面子,弄致不欢而散,出现了两批的舞蹈小组,双方间中会因场地使用出现争执。如何使资源与使用能够搭配合适,这是社工需要注意的事情。
面对着这四种资源状态,社工可以怎样跟进,使到资源不再尘封、石化、自我否定和搭配不合,留待稍后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