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读过最糟糕的一本书。
书的糟糕有两种,一种是各方面太差,比如词不达意,杂乱无章,严重跑题等,这些问题在纸质出版的书中还没见过。
别一种就是自己的层次太差,不能理解书中的深意的十分之一,读起来便味同嚼蜡,不知其味。真真体会了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这本书本身设计有些问题,204页的32开,足足比正常的小书小了一圈,左侧书脊, 翻开看时,总感觉打不开,认真掰着书看的那种感觉,使得注意力一直停留在书上,而没在文字上。
当然,这只是我给自己读不下去书找的介口。作者,英国的安东尼·塔斯加尔,光是各种头衔写一个故事,都够几万字了。
大学时读世界名著,就发现自己的这个问题,对国外的作品很难有沉浸式阅读,状态进不去,即使有短暂的状态,也会很快出戏。以前没有太过注意,都是硬磕作品。
现在众多国产书中突然读一本国外书籍,感觉异常难受,也忘什么人推荐或者从什么书上下到书单的了,本来最近书单中还有一些外国书籍,现在想来还是暂缓购买,以后就是国产书籍死忠粉。
我以为这本书是讲写作者如何搭建故事思维,事实上它是从企业营销的方向来说,第一部分展示了,现在企业的很多无用操作,比如无聊的让人晕晕欲睡的PPT,没有意义极其死板的数字统计等。
第二部分开始讲如何塑造故事力,让企业文化,让各种案例更生动。比如关注自己的“注意力”,“洞察力”。第三部分,就是如何培养和使用故事力思维。
整本书都是在围绕企业的发展、创新的角度来说,书中提到很多外国的企业,有名的广告案例,读起来如天书,所以第一部分基本是快速翻过。
但是像一些文中的话还是非常具有咀嚼性的,反复看也不解其中味,只能明年再回过头来看了,比如:
他认为人类不是在信息中思考,而是在思想中思考。
在品牌定位方面,我们要抛弃正统的观念,主要寻找品牌的意义,而不是寻找真理。
事实上,任何一句话,如果能内化成自己的,都足够惊艳一时。这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
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第三部分的几个小节,如上图所示:
1、令人好奇的开场白。比如:《乌鸦公路》:那一天我外婆发怒了。
2、构建故事的特点。按文中所说,没有冲突就没有特点。这让我想起了时下受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光头强和两只熊永远在斗争,关键这个斗争还谁也伤害不了谁,这样下一集又可以继续斗争。还有《喜洋洋与灰太狼》也是这样的剧情设计。
3、制造冲突。这与第二还是有所区别,关注重点不同。文中一句话可以很好的诠释:
如果你现在要吃棉花糖,只能给你一个;如果你能等到明天再吃,就可以给你两个。你能做到拒绝现在的一个棉花糖,等到明天吃两个棉花糖吗?很多内部的冲突矛盾都是围绕着短期满足和长期考虑而展开的。
这让我想起每年暑期档的热播剧,听说有些一周只播两天,每天只播一、两集的。他们会根据观众的反应去临时改编后边的剧情,大概就是在随时准备观察观众的满足度吧,想在一定程度上尽量拉伸延长满足,使得剧情一再爬升热搜榜,从而提升电视话题度,进而增加收视率。
真是一波强悍的操作。
剩余画星号的,就是一些很亮的点。
1、省略是创造的一种形式。就是说“少写多想”。写的太多而只是一种意义的反复重复,再加上没有冲突,没有特点,真的很让人头大。
2、打乱故事顺序。不要一味的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来写,可以抓住亮点写,再悄悄的把其它事件带过,即能交代清楚,又不会让人觉得太白开水。
3、“3”的魔力。比如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还有百货超市宣传语:找到它,了解它,带走它。
4、笔尖下的思考。有想法一定要写出来,然后再修改,添加好的想法,好的点,再去润色修饰。
5、峰终定律。我的理解是一个高潮,会让人觉得单调,峰终,就是一个高点在中间,一个在结尾处,更能扣人心弦,记忆深刻。
6、提出假设。发挥自己想象,想象常规外的其它可能性。
7、避免线性叙事。一直然后,然后的直线走,没有任何波动与悬念,了然无趣。
8、惊讶与悬疑。文中言:为了最大限度地受益,事情不该只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可以适当违反原则。
这让我想起《庆余年》这部电视,每一个情节后的下一个情节都是出乎意料的,这种对人思想上的极大挑战,让思想得到按摩与饱食的感觉,让人记忆深刻。所以,有时间这本书我想我一定会精读的。
9、有趣的细节。这就像那些明星走红毯穿的衣服,总是在衣服本身作用之外有些感觉不必要的元素,我把这些元素叫“细节”。
记得看《陈情令》的时候,王一博说他特别为自己角色设计了一个背手的动作,而肖战给自己的角色设计了一个摸鼻子和一个转笛子的动作。虽然这些小设计与剧情无甚关联,但却使整体观感加分,它的好处也是无法估算的。
感恩这本书的作者!期待下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