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美国犯罪率大幅攀升,直到八十年代末,几十年间,美国所有城市的犯罪率曲线都呈直线上升的态势,犯罪成了晚间新闻和街谈巷议的焦点。故意或过失枪杀案司空见惯,劫车、贩毒、抢劫、强奸屡见不鲜,暴力犯罪成了人们生活中挥之不去的恐怖阴影。情况大有恶化之势,未来会更加糟糕,权威专家无一不如是预测。
1995年一位犯罪学家为美国司法部撰写了一篇报告,称青少年杀人案将急剧上升,他认为,乐观的话青少年杀人案在十年内会上升15%,悲观的话则会翻一番以上。连总统克林顿也忧心忡忡,“我们要在6年内扭转局势,治理青少年犯罪,否则将国无宁日,我的继任者将无暇对全球经济的良好机遇高谈阔论,而是忙于保护城市街道上人们的身家性命。”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犯罪率并没有继续攀升,反而开始下降,持续的不断下降。全美各地各种类别的犯罪都在减少,下降的幅度逐年加大,至2000年,美国的总体凶杀案发率已经降至35年来最低,斗殴、汽车盗窃等几乎各种犯罪的案发率同样如此。
虽然各类专家没能料到犯罪率下降,但此时他们却开始争先恐后地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新型治安策略的实施,罪犯入狱率的增加,毒品市场的波动,人口老龄化,更加严格的枪支管制法,经济繁荣,警力扩充,以及死刑执行率上升、藏匿武器法、枪支回购等其他原因。这些美国的专家们,怎么看也和我国的很多专家一样不靠谱,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
以上是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合著的《魔鬼经济学》第四章:“罪犯都去哪儿了”讲述的故事。两位作者逐条批驳了上述理由,并提出一个新的犯罪率下降原因,1973年堕胎合法化普及至美国全境,使得意外怀孕的生育率下降,从而导致了犯罪率的下降。从作者论证的过程看,确实有一定说服力的理由。
然而,作者他们的理解就一定是最可靠的吗?也不一定,甚至可以说,绝对不是最准确的。
人类社会的知识,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固体类知识,就像数学、逻辑、理论物理这一类,它们推诸四海而皆准,是千颠万扑而不破的真理,是人类庞杂知识体系的基石。
一种是液体类知识,要靠假设、观察、实验、求证等程序才能成立,可靠程度不是百分之百的,但是只要一种理论成立,就会自动排除其他所有的理论可能,生物学、地质学等经验科学的知识,都属于这一类。
还有一种是气体类知识,比如经济科学、社会科学,它本身不能自证百分之百的正确,权威性、稳定性不强,往往只要逻辑上自洽,符合一定的客观事实,一种理论便有了立足之地,导致同一现象的解释理论体系林立,甚至激烈对峙。
这三类知识的可靠性,一种比一种要弱,而且一种比一种要更为复杂。固体类和液体类知识,逻辑性很强,因果关系简单而明确,有一种音必然会得到一种果。而气体类知识,因为有人性这个变量的参与,因果关系变得十分复杂甚至无法找寻,现实世界多音多果,逻辑关系纵横交错,有可能是几个原因导致了某一种结果,也可以从某一种原因衍生出多种结果。
科学家、数学家可以用一种逻辑方式研究所有的问题,但要分析、处理、预测和解释社会现象、经济现象,只用一种因果理论来包打天下,就会出现时灵时不灵的问题,准确率甚至比不上随机抛硬币的概率。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也就知道,为什么只有不靠谱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而没有不靠谱的科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
作为我们个人,要相信懂得很多道理的狐狸型的专家,而不要理睬只懂得一种道理的刺猬型的专家;要努力跨学科的学习吸纳新知识,而不要只在一条道上走到黑。自己有一把锤子,把所有问题都当成钉子,我们自己就成只懂得缩成球样的刺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