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一位十分好学的朋友给我留言,说自己读了很多书却感觉不到进步,问我原因及解决办法。
付出心力使劲读书而不见成长,这确实令人沮丧。
但是这也非常正常,细想一下就会明白,不是所有的事做了就必然会有成效的,如果方向错误,亦或方法不对,就可能没有收获或者收效甚微。
真相总是十分残酷,我们必须明白,做不等于成功,做不等于就有成就,只有正确的做才会有收获。
再看看,我们是怎么读书的。
第一种,雁过未留声
一本书读完了,却没有留下一点痕迹。书中的知识点很多,却没有关联自身,没有经验到自己。就好比一群大雁从头顶上空飞过,却没有留下任何声响,了无痕迹。
爷爷从小就教导我,做人历事要留下好的名声,大雁飞过要留下声响。他的原话是,人过要留名,雁过要留声。读书也一样,一本书翻完,必须在你的大脑中留下印记。
怎么留呢?经验自己,联系自已,强迫书中的知识与自身发生关系。比如书中讲了一个负面的案例,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经历,要是再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更好地应对。
必须让自己的思想、行为与书中的故事、案例、理论等进行关联。一本与自己毫无联系的书,哪会有丝毫用处。
第二种,新布补旧衣
读书获得了新知识,却没有与原有知识拼接在一起,相互割裂开来,不能融会贯通。就像我们缝补衣服,拿块新布去补旧衣服,纹理不一,颜色差异很大,新旧对比明显,自然格格不入。
补衣服的正确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呢?首先找一块与旧衣服布料、颜色相似的布块,然后用精细的针脚缝补上去,一丝不苟,完美贴合。
具体到我们读书呢?就要把书中的新知分类整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联系,把新的知识就像补衣服一样缝补到原有构架中,如果缝补不上或缝补不好,新的知识必然不能为你所有。
就好比地上散落的珍珠,如果没有一根线把这一个个孤零零的珍珠串起来,是没法自如地取用佩戴的。
这本书也就算白读了。
第三种,山还是那道山
书读了很多,知识学了不少,却没有加工处理(实践),没有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就如歌中所唱“山还是那道山,梁还是那道梁”,你就是没能翻过去。
从知识到能力,中间是存在着一道巨大鸿沟的,不去实践检验,是没法完成这个过程的。
我们读书,仅仅是“读”而已,读了就算完了,就没有下文了,哪会有什么收获呢?
正确的做法是,读书(输入)——实践(处理)——能力(输出),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也就是说,读了书,学了知识,要去实践,要去检验,最终才能转化为个人的能力。
明明是三个步骤,我们仅仅完成了一个,自然就得不到进步了。
怎么解决呢?给你三个实用的建议。
1.多读书,读好书
感受不到进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读的不够多,在自己的大脑中,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还没有建立足够多的连接。
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量的作用,我们必须注重量的积累,只有积累到足够的量,才能达到质变。
2.记笔记,写书评
每读完一本书,都要记笔记、写书评、写读后感,最少要采取其中一种。这是强迫自己和书本发生联系的重要方式,如果缺乏这层联系,知识自然不能为己所用。
通过写作,完成从输入,到处理,再到输出,这整个过程。写作也是联系自身的过程,也是知识缝合的过程,有了这些过程,书中的知识才能内化到自己身上。
3. 形成工具,解决问题
每一本书都会给你提供一个工具,只不过有的工具比较明显,比如一个新的理论,有的不太明显,比如只讲一个故事,这就需要你认真思考、总结,把工具提炼出来。
然后对照现实,有意利用其中的工具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从知识到能力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