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后刚满一年,陈胜起兵,仅仅两个月后的九月,麾下大将周文就攻破了秦国历来仰仗的天险函谷关,一直进驻到戏这个地方,离咸阳近在咫尺。
说起来好笑,之所以周文能长驱直入,一路都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是因为秦二世忌讳听到“造反”这两个字。于是关东来的使者,只敢把起义军说成是鸡鸣狗盗之徒,不足为患。
等到这些盗贼兵临城下了,秦二世才开始惶恐、慌乱。
咸阳城内已经没有多少兵力,秦国的大部队在北方修补和驻防长城,本来由蒙家统领,在二世逼死蒙恬后交给了名将王翦之孙王离,远水救不了近火。
大臣也慌成一团,手足无措。
这时有一位位列九卿的官员站了出来,建议赦免骊山修建阿房宫的刑徒,令他们从军击贼,而他自己,愿意亲自为帅。
秦二世仿佛抓到一根救命稻草,无比期待地允诺了这位名叫章邯之人的奏请。
在此前,章邯不见于史书,在此时,他也并非武职,而是管理皇室宗亲私产和生活的少府。但这些都不重要,从领兵这一刻开始,章邯将证明自己的实力无愧于秦国名将辈出的传统。
章邯率骊山刑徒出征,一交手就击溃了之前战无不胜的周文大军。在他面前,周文首次领会到秦将的真正实力。
周文收拾残部,仓皇逃出函谷关,屯兵曹阳。
章邯追击,再次将对手击败。周文逃至渑池。
仅十多天后,追命一般的章邯三度进攻,周文溃不成军,自刎而死。这是陈胜最寄希望的一支部队,但在章邯手下,毫无招架之力。
而章邯的拯救帝国大计才刚刚开始,击败周文后,他又前行,解救被吴广围攻多日的荥阳。在他的压力下,吴广被内讧的部下田臧杀死,而田臧又迅速在战场上被章邯击杀。
然后是相继破陈胜部下李归、邓说、伍逢、杀房君,陈胜亲自督战,又被斩杀大将张贺。
起义军高涨的势头迅速被压制,连续的失利,使得军心涣散,在巨大的阴影下,陈胜的车夫主动杀死这位反秦第一人向章邯投降。
章邯以一己之力,消灭了一方势力,挽救帝国的命运于水火之中。至此,他的声名到达鼎盛,几乎令其他起义军闻而色变,人人自危。
而章邯也终于将迎来他最重要的对手:项梁和项羽叔侄。
战争的过程未免复杂,不是我想说的主要内容,这里简单叙述一下。
项梁成为了第一个击败章邯的反秦将军,或许更准确的来说,这一仗能赢是因为军中有项羽,因为当项羽和刘邦离开项梁另外攻取的时候,项梁就被章邯反攻杀死了。这之后章邯没能战胜的,始终是项羽。到项羽破釜沉舟、解巨鹿之围,大破王离的长城军之后,项羽和章邯就长期陷入了僵持,谁也不能真正击溃谁。
当外部固化没有发展的时候,事情就会从内部被打破。
改变章邯一生命运的人,是他的部下司马欣。
司马欣首先自告奋勇,回咸阳向赵高报告军情。但不多久,就灰头土脸地跑了回来,说:大事不好。
司马欣所谓的大事不好是指赵高非但不肯见他,还下令抓捕他和章邯。
于是他继而劝章邯:如今咸阳是赵高一人用事,嫉贤妒能。我军若不能胜,回去必死;即便胜,也会被赵高忌恨、设计相害。与其一死,不如为自己好好考虑。
这番话准确地击中了章邯心里最大的担忧。作为军人,他并不怕打仗,打完仗之后未卜的命运,才是最令人恐惧的。
这个在最危急关头为秦续命的将军,终于向时运低头,流着泪写下了向项羽投降的书信。
投降并不是简单的投降,论实力,两军相当,章邯情愿反叛,但一定也换取了对等的条件,比如把秦国故地封给自己为王。看起来似乎是等价交换,但章邯始料未及的是:设计他的并不是赵高,而是另有其人。他的投降完全是早有预谋的诱导,从此他的命运将急转直下,从帝国支柱,变成秦国罪人。
首先我们来看司马欣的劝降,问题可大了。
其时赵高刚刚解决掉李斯,大权独揽,他并非如演义里一样是个太监,相反还英武挺拔,聪明,精通法律和书法,这样一个人,如果希望长期揽政,有什么理由不见司马欣、不听军情,而反而希望秦国唯一能依靠的军事力量出现问题。
其次,司马欣和项氏的旧交情也在章邯意料之外。
等到章邯把二十万大军交出以后,事情就真正进入了他不可控的地步。
项羽把章邯一个人留在自己军中,相当于是处于严密的监视中,可见对章邯的不信任。可做对比的是:那二十万秦军,却原封不动地全部交给了司马欣统领,对其的信任,如非旧情,实难解释。
项羽继而坑杀秦卒、入得关中又对秦国百姓大肆屠杀,章邯看在眼里,却已经束手无策。最令他恐惧的是:秦国父老不仅怨恨项羽,也把这笔血海深仇算在了他章邯的头上。因为若不是他选择投降,秦国未必会败,也许数十万秦人就能免遭项羽毒手。
项羽也没有留给他任何拨乱反正、拯救灵魂的机会。在胜利之后,分封诸侯时,项羽耍了个心眼,他把刘邦封在最西面,而把章邯封在刘邦东出的路口,摆明了是要让自己最不放心的两人互相牵制。
那假如刘、章二人联手东出怎么办?也没关系,项羽又把司马欣设在了他们东面,以防万一。对,又是这个司马欣。项羽对他的信任可谓推心置腹。这也是为什么刘邦最后独独把司马欣在秦地枭首示众的原因,其实他才是真正导致秦民被荼毒的幕后黑手。
但章邯只能一声不吭,用余生背下了这口黑锅。是的,我就是秦国的罪人,父老的怨恨,就冲我来吧。
刘邦东出的时候,章邯已经几乎没了战斗力,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在废丘坚守了快一年,才兵败自尽。
经常有人问:章邯这次怎么没投降?
错过一次了,难道再错第二回吗?谁能说章邯最后的坚守和自尽,不是用生命在向秦国的父老赎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