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能不能不断提升、淬炼自己,达到近乎没有瑕疵的境界?这个提法听起来实在是太有挑战性了,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人?的确,古今中外能勉强算得上“完人”的,几千年下来也没几个。不过,这事儿也得看怎么定义“完美”。如果从事功的角度来说,把事情做到接近完美,倒还是比较靠谱的。而从人的角度来说,如果能够在主观层面上不断自我精进,自然就是“涤除玄览”,即使达不到“无疵”的程度,也不远矣。
说到所谓“完人”,王阳明绝对算得上一号,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不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经得起说道的。在个人的提升与锤炼方面,王阳明提出了一个方向,就是“知行合一”具体说来可以分解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不论在任何领域,所谓的知,也就是价值判断和立场界定,都是基础性工作,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再来通过格物发现客观规律和影响因素,分析确定如何“为”、如何“去”。通过这样的知行合一,可以说是求得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所谓“无疵”,也就不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概念了。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看到这个提法,估计不少人要翻白眼了,无知怎么爱民治国啊?说来古文确实有点坑爹,这里的“无知”,实际上是“不自知”的意思,意思是不管治国还是经营企业,最好不要一言堂,即便是天纵英才,也不可能全靠着一个人的想法和能耐打天下。《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了刘邦夺韩信军权将其贬为淮阴侯之后,两人的这么一段对话:上尝从容与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什么意思呢?刘邦曾经和韩信品评大汉各位将领的才能。刘邦问韩信:“你觉着朕有能力带多少士兵?”韩信说:“十万人。”刘邦说:“那你呢?”韩信回答:“我是越多越好。”刘邦一听乐了:“你这么牛,怎么还会被我捉住呢?”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控制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这个能力是天生的,不是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亮点,一,最有能力的领导决不是事必躬亲的那种,这就是“无知”的内涵所在;二、面对领导什么都实话实说,那是作死。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老子又开始打比方说黑话了。这“天门开阖”是什么鬼?老子之后,剖析这句话的各界人士太多了,那些修仙寻道太过玄虚的就不说了。一般认为有三种阐释,一种是天门指的是人体经脉中脑瓜顶上的几个穴位,如泥丸宫,一种观点认为是指人体感官与外界的接触,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形容天生万物。不过不管怎么理解,至少可以解释成从无到有的一种通路或媒介,天道生养,不能缺乏母体,所谓的成绩功业,都是来自母体的积淀与包容,因此前期的扎实工作和必要的沉淀必须到位。这种铺垫工作看起来显然没那么风光,没那么轰轰烈烈,也无法用一些指标性的东西去衡量,但无因就无果,无虚则无实,无厚积则无薄发,无投入则无产出,这一段,强调的应该就是这样的因果律。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这最后一问,显然是承接上个问题。无为则无不为,对于领导人来说,垂拱而治并非是什么神话。王石能放下万科的生意,吭哧吭哧地满世界爬雪山,不正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注脚吗?《管子·心术上》对此作了深入的阐释:“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上离其道,下失其事……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故日“君”。毋代马走,毋代鸟飞,此言不夺能。不与下试也。”这是以心与九窍来比喻领导人与企业团队的关系,区分不同角色,有效发挥干部的能力,各有空间,各尽其责。“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可以说是流传千古的所谓帝王心术的核心要义了。
其实,领导人与领导力的无为而无不为,或者说是有限性,也已经为不少西方管理学界所认同。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著名学者的黛博拉·安科纳与彼得·圣吉最近合著了一本新书《什么造就了领导者》,其中就提出无所不能的完美型领导者只是一个神话,一个合格的领导者要承认自己并非圣人,只需要要掌握四种领导力:解读环境,即不断了解商业环境中的变化,诠释它们对行业和公司的影响;构建关系,即与他人建立互信关系,并培育能给自己提供支持、由知交密友构成的人际网络;描绘愿景,即为理想中的未来画出一幅可信而诱人的图景,让组织成员产生携手共创的愿望;为将愿景转化为现实而设计出相应的工作流程。无为而无不为,如此而已。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