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自己在喜马拉雅全民朗读的文章《乡愁》被推上了该栏目的“听精选”,这是我的作品第二次被推荐了,之前的《风》收听量已将近900人。这样的“首页推荐”,对于我这种菜鸟级别的朗读者而言真是莫大鼓舞。回想自己的“主播”路程,也是充满各种纠结和磕碰的,然而,还好我没有放弃可能是“天赋”的这项技能。
2016年,为了给孩子讲故事,我开启了喜马拉雅“主播”之旅。期间录制了《逍遥游》、《郑渊洁家书》(25篇)还有一些零碎的中文、英文小文章,以及跟孩子一起朗读的小故事。记得每次上传音频内心都格外激动,因喜马拉雅人气旺,因而基本上每篇文章都会有十几二十的收听率,只需要这般就能让内心感到非常满足。为了录制更好的音频,自己还采购了一套专门的设备,有一台外置声卡和专业电容麦克风,但是因为操作不是很便利,后来还是继续使用普通耳机进行录音,设备也被闲置了。不过,随着喜马拉雅APP的不断升级,对版权的审核变得格外严格起来,之前录制的《郑渊洁家书》全部下线,内心感到非常遗憾,后来发现很多优秀的作品也被纷纷下线,也就日渐平衡,并慢慢放弃了录音这件事情来。
2017年,为了提升孩子的朗读兴趣,自己开始在喜马拉雅录制孩子在学校的同步语文和英语教材,发现审核把关也很严格,就算是课文,若是涉及版权也会被下架。在偶尔翻看自己之前录音作品时,发现自己2016年随意录制的《逍遥游》播放量竟然达到了1万多的点播率,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当然,有些听友也指出了不足之处。在这段时间里,自己也尝试过其他的录音APP,但是因“强反馈”不足,自己也就失了兴致。
在没有录制音频的时候,孩子对喜马拉雅听书是依依不舍的,长期习惯听书的他,这几年下来在喜马拉雅的收听的总时长应有几千个小时了。孩子对主播的选择方面也有自己的“审美”,他时常告诉我,发现喜马拉雅读得好的作品多是一些志怪玄幻离奇的作品,比如紫襟的《藏地密码》、青雪的《我当道士那些年》等,这些作品都有极强的画面感和代入感。不过这些作品对于小孩子显得不是那样合适,因此他也会到其他APP去寻找更多优秀的主播和作品。在接触喜马拉雅之前,孩子的听书资源主要来自市面上的点读机或者到某宝买的MP3音频。
2018年,孩子上初中了,考虑到朗读是读好文科一项重要技能,因此自己打算为孩子做些榜样,于是开始用喜马拉雅录制新的教材,并偶尔拉他一起录制。2019年初,惊喜发现喜马拉雅多了一个叫做“全民朗读”的栏目。我粗略翻看了一下朗读库,发现素材真是多啊,有些文章竟还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比如朱自清的《匆匆》,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等等,我突然间来了兴趣,开始在“全民朗读”中寻找自己喜欢的文字读了起来,这对我而言是一举两得的。没想到,这一读竟然就无法自拔了。起初,因为很久没有朗读,而日常交流所用的口语没有可以去将之标准,因此普通话念起来很卡,很多字竟然生疏了,连“谁”、“水”这类的发音竟都显得不地道,觉得别扭。因此,在录制过程中,中断、重头开始那是正常不过的恼人的环节了。庆幸的是,喜马拉雅的“声音报告”功能时常给我带来了惊喜,因为报告对自己声音评价颇高,还有多次超过了100%人的情况,“它”说我的声音有时候是迷死人不偿命的娃娃音,有时候是仙女音,夸得我不知所以然却也斗志满怀,更加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录音了。记得有一回,因为感冒声音有些鼻音,声音报告显示我的声音跟“董卿”相似,这更是给我打了一剂鸡血,飘飘然地相信了自己是具备了这样优秀的、主播潜质的。
今年3月份的时候,偶然看到了喜马拉雅全民朗读关于评选“优质主播”的公告,这让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公告显示,要参选优质主播需要在4月1日前满足3个条件:1、需要在全民朗读30篇文章。2、.近期朗读的10篇文章人气需要平均每篇50次以上。第三点有些忘记了。当是看到这个公告已经是3月初了,因为起步晚,因此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优质主播”行头的诱惑下,我每天都会认真去录制一些朗读的节目。先前会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一分钟以内的相对比较熟悉的诗歌、短文,然后慢慢加深难度,去挑战一些稍微长一点的文字。经过一段时间的追赶,终于在3月底的时候,达到了参选“优质主播”的三个要求。于是,赶紧向系统递交给申请并等待评选结果。在等待结果的期间,我时常会点开其他“优质主播”的作品欣赏聆听,有些主播的专业程度让我时常感到有些自卑,因为自己的作品比起他们来显得生涩而缺乏自信。这时候,才发现,原来声音也是带着气质的,普通话标准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就是对作品的熟悉,然后就是把自己融入文字中,让听众在收听时候能强烈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和抒发出来的情感。有些作者的声音很好,但是作品少了一些味道,就像是眼前有个美女,但是却两眼无神一般的感觉。这才明白,原来朗读并不是单纯地将一段文字用标准的好听的声音念出来,而是让文字活起来,让情感竖起来,把听众能带进来。
一周过后,我收到了系统发给我的信息,诚惶诚恐点开了,看到信息的那一刻内心忍不住一阵高兴,我不仅被认证为为优质主播,而且作品《风》还被推上了“全民朗读的首页”(即#听精选#栏目)。当时那激动的心情不能自已,截屏发了朋友圈告知了全世界。因为这究竟是代表着我的作品得到了认可,自己这个阶段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不过,认证为全民朗读优质主播是一个新的开始。为了出好作品,我对自己更加严格了起来,把完美主义倾向无限地挥发出来。我发现一个作品最重要的是开头的一两句,一般人难有耐心将作品听完。这让我想到了连续剧的拍摄,据说连续剧第1-2集的拍摄投入最高,因为这是引得眼球博得关注的最重要的开始。所谓的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然而其实开头又是最难以进入状态的,因此把作品一遍遍熟悉和朗读,是读好文章最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像孩子学习一样,无论是在外面补多少课,如果对课本不熟悉不了解,那就等于失了根的树,风一吹就无处安身了。同样的,对于作品、作者不熟悉,就想把文章读好是很难的。如若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登时写作的心情了然于心的话,那种朗读中的真情流入便会行云流水了。所以,想读好一段文字,一定要知道文字背后更多的情节更多的故事。
关于朗读技巧的一些体会:自己并非专业出身,所以不敢大谈技巧。不过所谓的熟能生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一样的道理。在朗读中思考和领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最近发现一篇文章朗读多遍了,就容易信手拈来,若能把这种熟悉感带到朗读来,就很有味道了。我们可以尝试在开始的时候,闭上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作者,然后把文字抒发出来。那样的表达,能瞬间让文字活起来,而不再是干瘪无趣的朗读了。记得当时在朗读《风》的时候,这文章一开始我是觉得无趣的,质疑着寥寥几行如何能成为经典传承了下来。因此读了几遍,终于是找到不感觉,录制的作品自然显得平白无味道。后来,不知怎的有一回,像是突然开了窍似的,脑海中出现了风儿那调皮而轻盈的样子,还有风吹着杨柳飘飘洒洒的景象,于是赶忙锁住了那样的情感,开始朗读了起来。情感到了,文章也熟络了,作品也便一气呵成了。抓住一时的灵感乍现,好的作品也便呼之欲出了。若是现在让我再读一遍这文章,大约是读不到当时的好了。这也像是写文章一般,灵感来了若是没有抓住,也便回不去了的。
刚看了一下《乡愁》的收听率,一天之内的收听率已经达到了600+。这不断在攀升的收听率让我有另外一个感悟,那就是,完美主义其实很好,因为唯有尽力而为,才有机会去完成一些可以出“复利”的小成果。
所以,要做就要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