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在给自己贴一个标签,说自己是「社交焦虑症」或者是一个「内向」的人。可是日常生活有太多太多需要和人打交道的时刻,走进工作场合我们要见到同事、老板,下班之后我们要见到商店老板、公交车售票员、小区保安以及形形色色看起来并不友好的陌生人。这些和人接触的机会无时无刻不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让我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内向」的「社交焦虑症患者」。
社交焦虑不是性格问题
心理学理论告诉大家一个反直觉的观点:作为一种情绪,「社交焦虑」和「内向」没有本质上的关系,几乎任何人在社交场合都会有某种程度的焦虑和紧张感,也就是说并非因为我们太「内向」——甚至觉得自己不好——才会在社交场合感到焦虑和紧张。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直觉感受,是因为我们会看到一些人在某些社交场合非常“轻松”,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就自然地觉得这个世界上是有很多人一点儿都不害怕社交这个事情的,我自己如此害怕社交一定是我的性格问题。
社交焦虑是普遍且健康的情绪
如果你看过《我是歌手》这个节目,你会有一个发现,每一位歌手演唱结束后走到后台,都会说自己太紧张了,手都在发抖,全身都僵硬了等等。我们作为吃瓜群众,要么自动屏蔽掉这种“鬼扯”,要么在内心里竖起十个中指——“你接着给我装!”。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我们感觉到台上的他们太闪耀了,看起来似乎毫不费力啊。可是看起来的镇定,内在隐藏的却是巨大的紧张感。
其实,绝大多数人在面对正式的场合,或者不熟悉的社交情境,和许多陌生人打交道,都会感觉到有些恐惧和紧张,这是普遍存在的感受,也是非常正常的情绪。在实际处理这些事情时,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或者一部分)事情,其实我们能够应对自如。
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社交场合下缺乏焦虑感的青少年人际关系往往并不好。他们缺少对他人感受的理解和观察,正是毫不在意他人的感受和评价,这些人表现出较少的焦虑。所以慢慢地他们会成为一个迟钝和不敏感的人。而在社交中略有焦虑的青少年,他们更能够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在交谈中更会倾听、较少打断别人,这让他们更容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适当的社交焦虑是非常健康而正常的情绪。那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那个洪水猛兽一般的「社交焦虑症」又是啥呢?
社交焦虑「症」是我们的想象
我们焦虑的不是社交本身,而是我们对于社交行为结果的想象。我们可能会有这样一些想象:
●我的举止不得体,会在他人面前出丑。
●我的行为很幼稚,让人看起来会非常尴尬。
●我的语言不够精彩,会让人觉得很无聊。
●我的表现不够好,缺乏吸引力。
●……
面对我们脑子里的这些想象,我们自然会产生两种行为模式,来对抗即将而来的焦虑感。
回避社交
现在宅男、宅女这俩词非常流行,成为人们相互调侃的主流名词,说明很多人在面对社交可能带来的焦虑感时,选择回避的方式。既然社交可能会有这么多可怕的情境,那我躲起来好了。我不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那么就不会有出丑、尴尬、丢脸的可能了。
自我苛责/自我挫败
另一些人选择的是自我苛责或自我挫败。他们对待社交的想象是充满着批评和指责的,来自他人的评价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最初的批评可能来自我们的重要他人,我们在某次说话,或某个举动或行为中被重要他人狠狠地指责了,这种印象开始在我们内心扎根。渐渐地,内心里会形成一些牢固的信念,例如:
●背要挺直,不然别人会不喜欢你
●说话要清晰,不然别人会不喜欢你
●一句话不要重复很多遍,不然别人会不喜欢你
●口头禅少一些,不然别人会不喜欢你
●走路不要看地下,不然别人会不喜欢你
●……
很多很多的信念都汇集到一点,我们相信「如果我表现得不完美,别人会不喜欢我」。带着这种“自我苛责”的态度,我们在和他人的社交中就越来越紧张和害怕了,稍稍不注意我们就成为了自己想象中那个“别人不喜欢的人”了。
有些人甚至会开始自我挫败。既然我是一个“不受人喜欢的人”,那么我肯定是在社交中表现不好的。带着这种自我认同,个体会表现出更多的不自在与不舒服的状态。
停止可怕的想象
社交焦虑本身是一个正常而健康的情绪,我们之所以担心和害怕它,源于我们为此产生一系列的现象和应对行为。改变这样的现象和行为,我们自然可以很好地和它相处。
1.转变过高的自我要求,例如「我完全不能暴露任何缺点」,人无完人当我们允许自己犯傻犯错时,我们会变得更放松,也更可爱。
2.取消僵化的形象规则,例如「我要经常看起来非常得体、自信」,过于僵化的形象规则往往是“自我苛责”的表现。完美的形象只存在于屏幕中,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印象是流动而具有弹性的,没有绝对的好坏。
3.停止对社交后果的幻想,例如「如果我反对某人的观点,他一定会觉得我很笨或者讨厌我」。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想象所吓到,但现实往往并没有那么糟糕,或者那么直接而绝对。
4.停止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例如「我和大家不一样我是怪人/我很不受人喜欢」。陈奕迅有一首歌叫做《打回原形》,整首歌表现出了一个人对自己内心阴暗部分的自卑感,在歌曲的最后一句他尝试接纳自我——「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5.减少对未来的负面预测,例如「如果其他人认识真正的我,他们就会发现我有多么糟糕」。这种糟糕至极的预测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信念,它基于的是我们对自己负面的自我认同,这种认同变得僵化而缺乏弹性时,我们变得不那么喜欢自己,也不相信别人会喜欢自己。
有时候,我们会说他人确实给予我们负面评价,我亲耳听到了那句话。或许就在某一天某个风和日丽的早上,我听到了那句不堪入耳的侮辱。我们为此感到羞耻,疯狂地回避那个“评价”,就想找个洞钻进去,不让人们看到我头顶闪闪发光的那几个侮辱性的字。
生命中不可避免有一些糟糕的事情,我们会遇到。如果我们带着对自己的信任,可以拍拍自己内心里那个小孩的头,告诉ta:「这是上天派傻X来考验我们来了」。
你是否也有社交焦虑呢?
如果对社交焦虑感兴趣,我打算开一个系列,讲述各种社交焦虑者的故事。也欢迎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