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认同价值
商品价值由认同价值决定;认同价值中超过劳动价值的部分,称为附加认同价值;
认同价值=劳动认同价值+附加认同价值;
劳动认同价值与生产过程有关,附加认同价值与生产过程无关;
附加认同价值来源于消费者对商品生产过程中付出劳动价值的想象,这种想象因资本家夸大而超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认同价值,超出的部分就是附加认同价值。
附加认同价值虽然是对生产商品付出劳动的想象,但是附加认同价值绝不仅仅表现为对劳动的想象,还包含着其他的因素;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分工已经将商品的生产过程拆分的足够细致,一件商品同时存在许多生产环节,每个环节又都能独立成许多岗位,甚至是专门的职业,这就造成了单个生产环节的工人很难了解到商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对于没有参与商品生产环节的消费者而言,更是无法清楚的知道生产的详细情况。
因此对于商品价值的想象更多表现为获取同样商品需要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不仅仅包含生产付出的劳动,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原料的稀缺性,科技含量等等;
这些因素与生产过程无关,但是会使得消费者想象中的代价增加,也就导致商品的认同价值增加;
这种增加的价值不来源于生产过程,而是作为想象出来的价值附加在商品之上,因此可以称为附加认同价值!
附加认同价值早期主要来源于资本家欺骗消费者,夸大商品的生产过程;
但是欺骗的行为并不总能起作用,总会有消费者识破资本家的谎言,过多的谎言也会伤害资本家的信誉,对资本家而言也是不利的。
另一方面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会使得附加认同价值降低,不断会有资本家为了卖出更多的商品,降低夸大的程度,从而降低商品的价格,直至附加认同价值降为零,商品的价值回归到劳动认同价值。
为了获得更多更稳定的附加认同价值,资本家们很快找到的新的方法,比如垄断、品牌、知识产权等,并且逐渐的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制作模式,使得附加认同价值成商品价值的固定组成部分。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附加认同价值充当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基本上所有的商品都具有附加认同价值,有的商品附加认同价值甚至超过劳动认同价值。
附加认同价值率
我们应当将附加认同价值看成一种独立的价值形式,它虽然没有实物形态,但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它与劳动认同价值作为两种相互独立的价值共同构成商品的总价值!
劳动认同价值有自己独立的生产过程,有自己独立的生产部门,比如生产车间;
附加认同价值也有自己独立的制作过程,也有自己独立的制作部门,比如营销部门、研发部门等。
营销、研发等部门与商品生产过程无关,生产部门创造劳动认同价值,营销、研发等部门创造附加认同价值,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价值创造模块,应当分别进行核算;
在现代会计准则中,生产部门与营销、研发等部门成本是单独核算的,比如“生产成本”,“销售费用”,“无形资产”等等,这种处置思路是正确的;
但是企业并没有将劳动认同价值与附加认同价值分开核算,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在上篇中已经分析过劳动认同价值是一个固定值,与剩余价值率有关,可以使用工资测算出劳动认同价值。
劳动认同价值并不会给企业带来多余的价值,生产雇佣了多少员工,支付了多少工资,就创造出多少劳动认同价值;
企业想要获取更多的价值,则需要依靠附加认同价值,附加认同价值才是一家企业真正创造价值的能力,也只有附加认同价值的高低才能代表企业价值的高低!
我们可以使用附加认同价值率来表示企业附加认同价值创造能力,附加认同价值率的推导过程可以参考剩余价值率的推导过程,因为附加认同价值与劳动认同价值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人创造出来的,不是资本凭空生出来的。
附加认同价值制作过程中,依然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概念,不变资本表示的是原材料,工具等,可变资本表示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
附加认同价值的原料和工具并不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和工具,它们与生产过程无关,比如无形资产;
如果无形资产是企业自行研发的,那么研发人员的工资应当作为可变资本;如果是外购的,那么无形资产购买成本应当作为不变资本,每期摊销的费用就是附加认同价值的不变资本。(在财务上作为管理费用核算!)
同生产过程中一样,不变资本不创造价值,只是将价值转移进入商品之中;那么要确定属于企业创造的附加认同价值,就需要先计算企业新增的认同价值;(企业创造的价值!)
认同价值(企业)=总认同价值(商品总价)-不变资本;
此处的不变资本为总的不变资本,包括生产过程中的不变资本(固定资产折旧,原材料等),也包括附加认同价值制作中消耗的不变资本(无形资产摊销等);
附加认同价值=认同价值(企业)-劳动认同价值;
劳动认同价值可以使用生产部门人员工资与剩余价值率测算;
附加认同利润=附加认同价值-可变资本(附加),
剩余价值(劳动认同利润)=劳动认同价值-可变资本(劳动);
附加认同利润和剩余价值分别表示两个价值创造模块创造出的价值总额与本模块员工工资的差额;附加认同利润与剩余价值之和等于企业经营利润;
企业经营利润=附加认同利润+剩余价值;
此处的可变资本分模块单独核算的,可变资本(附加)表示的附加认同价值投入的可变资本,也既是营销、研发、售后等部门人员的工资;可变资本(劳动)表示是生产部门人员的工资;
附加认同价值率=附加认同利润/可变资本(附加),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劳动);
剩余价值率与企业自身无关,而与整个社会劳动劳动时间有关,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率越高(996),因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和自由流动,最终会形成统一的剩余价值率;企业无法决定剩余价值率的大小。
附加认同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不同,附加认同价值率不存在统一的趋势,因为它与企业自身是深度绑定的,不同的企业会形成不同的附加认同价值率;这是因为附加认同价值具有独特性,是无法进行复制的。比如品牌,产品可以复制,但是品牌是无法复制的。
因此附加认同价值率代表着一个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管理费用
《资本论》中将管理费用分为两种,一种创造价值,如管理人员的工资,这类费用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另一种不创造价值,比如簿记费用,这类费用只是起到记账的作用。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从认同价值的角度看,对于消费者而言,他是能够理解企业这管理费用的存在的,不管是管理人员的工资,还是簿记费用;
因此这部分成本也构成商品的认同价值;关键问题在于它们各自属于哪个价值模块,劳动认同价值还是附加认同价值?
管理费用的独特性在于它往往并不是单独只对某一个价值模块负责,比如高级管理人员,他们总是需要同时兼顾两个价值模块;(部门管理费用一般在部门内部核算,比如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纳入“制造费用”,销售主管工资纳入“销售费用”!)
如果我们不能将管理费用以某种合理的方式平摊到两个价值模块中去,那么将会导致无法准确的计算出企业真实的附加认同价值率!
最理想的方式是按照每一笔管理费用的使用情况分别归集到每个价值模块中,但现实中往往存在无法区分的情况,比如高管的工资,因此这种方法是不现实的;
不过我们可以使用粗略的方式来进行估计,第一种方法按照两个价值模块的员工总工资进行分配;第二种按照两者价值总量进行分配;
第一种方法比较简单,因为工资数据是企业的基本数据,轻易可以获得;第二种方法比较麻烦,因为劳动认同价值总量需要按照生产部门工资来确定,但是管理费用未分配前,工资收入总额无法确定;因此第一种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营销
通过营销提升企业的认同价值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增加商品的感受价值,从而卖出更高的价格,比如宣传商品的某些特殊的功能,满足消费者感性需求,香水高贵感,魅力感;服装流行性、季节性、式样,设计师声誉等等;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营销提高销量,比如通过广告增加品牌的知名度;
两种方法有时候是混合使用的,比如宣传服装的流行、季节性等,往往也能提高销量;通过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有时候也可以提高商品的价格。
如果是表示出第一种形式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附加认同价值率来确定营销活动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但如果是第二种,那么附加认同价值率是不够的,因为商品价值不变,附加认同价值率也不会改变;
那么我们可以使用市场占有率来表示企业的认同价值,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越高,认同价值越高;营销活动带来的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也可以表现为企业附加认同价值的提升!
科技、知识产权
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使科技因素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技的提升可以带来生产力的提升;生产力的提升往往表现为生产效率的提升,比如原来某件商品生产需要10个劳动力,新技术使劳动力降到5人,或者说同样的人数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那么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价值减少,理论上商品价格会下降,但现实中科技类产品往往卖的更贵,这是为何?
科技带来的商品价格提升,并不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认同价值提升了,现代工厂里大多是流水线生产,付出的劳动都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也是为什么流水线工人工资不高的原因,新技术的使用不会改变流水线生产的性质,也就是劳动认同系数不变,那么只要参与劳动的人数不变,那么劳动认同价值总量就不会发生改变。
有时候劳动认同价值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下降;
劳动认同价值=基础劳动价值*劳动认同系数;
如果新技术使得生产效率提升,不改变劳动认同系数,而是减少了劳动的人数,劳动认同价值总量也就下降;
如果新技术使用将原本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拆解成简单的体力劳动(流水线),那么直接降低了劳动认同系数,即使劳动人数不变,劳动认同价值总量也会下降。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科技类产品的高价值不来源于生产过程,科技的提升不会提升劳动认同价值,这也是为什么科技的提升不会提升工人收入的原因。
高价值既然不来源于劳动认同价值,那必然来源于附加认同价值!
假如一项新的科技一经发明,就立刻全社会推广不加限制的使用,那么会立刻将这种高科技类产品价格打成白菜价;这是组织研发这项技术的资本家不愿看到的,这对任何一个资本家而言都是不利的,于是资本家们发明了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障新研发的科技为资本家所独占。
这种独占的行为能够获得社会认同的原因在于技术研发往往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在资本主导的生产制度下,只能借助资本的力量。
因此科技的价值也就成为了附加认同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这种价值消费者是完全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准确的估计研发付出成本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研发过程不是简单的劳动过程,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消费者是不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因此消费者也就不能准确的以自身为参考估算出研发需要付出的代价;
于是科技带来附加认同价值的高低,完全取决了资本家的良心,资本家不夸大研发成果的价值,那么科技类产品价格就是合理的;但是有良心的资本家不会是一个合格的资本家,所以科技类产品往往的卖的很贵,甚至有很多资本家打着科技产品的旗号,将一些低价值的商品卖出高价,以此来获取高额的利润,对于这种行为,消费者是很难识破的!
但是科技类产品的价格不会一直处于高位,因为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会使得附加认同价值降低甚至消失;
资本家虽然对技术具有独占性,但是他不能阻挡其他的资本家对新技术的研发,假如他的竞争对手先他一步研发出新技术,比如发明一台生产效率翻倍的机器,那么原有的机器认同价值瞬间下降,甚至消失;
要注意的是原有的机器之中包含劳动和研发的支出仍然是存在的,但是它的价值与实际付出的劳动和研发支出无关,而是由认同价值决定的;新机器的发明使得它的认同价值下降甚至消失了,那么它的价值也就消失了,所以新机器的使用往往使旧机器沦为一堆废铁,即使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
研发活动是一直在进行的,总会有其他的资本研发出新的技术,资本家想要保持先进的技术地位,必须不断的投入研发,这就导致新技术不断更迭,商品的价格也会跟着下跌。
所以新技术更迭的越快,旧产品价格跌的也就越快!
知识产权并不仅限于技术类,还包括著作、商标等等,只要纳入知识产权管理其表现形式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法律形式将某种权利固定下来,成为某个人或某个群体所独占。
知识产权在财务上是作为“无形资产”核算的,无形资产我们可以看成是生产附加认同价值的生产资料,那么无形资产摊销不应纳入管理费用中,而应该纳入附加认同价值生产成本中。
垄断
垄断也称为独占,指一个行业里有且只有一家公司(或卖方)交易产品或者服务。垄断的四种形式: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以及行政垄断。(《反垄断法》)
垄断行为不会增加商品的劳动认同价值,但是商品的解释权在垄断者手中,垄断者无疑会大肆夸大商品的价值,从而增加商品的附加认同价值,即使消费者不相信垄断者所说的话,也无法降低附加认同价值,因为垄断行为往往意味着市场上缺乏同类替代品,从而增加了商品实际上的获取难度,附加认同价值仍然会增加。
垄断的关键在于打击甚至是消灭竞争者,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垄断者首要任务就是消灭潜在的竞争者,一旦出现竞争者将会威胁垄断者的垄断地位,因为竞争者会使用低价策略来侵占市场,会使得商品中附加认同价值降低,这对消费者更有吸引力;
但是打破垄断者的垄断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因为垄断者往往都是某个行业的巨无霸,它们控制商品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通过市场地位制造行业进入壁垒,将新来者阻挡在行业门外,因此垄断地位一旦形成就很难被打破。
垄断的危害大致有下面几种:
1、影响市场价格信号的正常发挥;
2、影响行业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3、影响消费者福利的提高;
4、影响经济运行效率和科技进步。
但是消灭垄断行为靠市场自我调节是行不通的,这在各国经济发展中都已经得到了验证;因此必须依靠政府法律强制力来限制垄断行为!
增加附加认同价值的方式还有很多种,比如增加消费体验,增加商品的情怀,提供售后服务等;本文对几种主要的方式进行了分析,其他方式不再展开。
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附加认同价值已经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因此对附加认同价值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也只有通过对附加认同价值的研究,我们才能对今天各种商业行为进行解释。
本文结束!
关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