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大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闰十月,狄仁杰二度担任宰相,这已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三年。这三年里,狄公做了许多大事,其中一件,意义深远。某一日,武则天要求狄仁杰推荐一名能够“出将入相”的人才,狄仁杰答曰:“只有张柬之。”武则天当即任命张柬之为洛州司马。又过几日,武则天再度要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答曰:“臣已推荐张柬之。”武则天说朕已任命他为洛州司马,狄仁杰又答曰:“臣推荐的职位是宰相。”女皇将这句话记在心中,开始逐步升迁张柬之。长安四年(704年),张柬之拜相。
镜头二: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以张柬之为首的朝廷重臣发动政变,率左右羽林军从玄武门入宫,诛杀女皇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并逼武则天逊位。两日后,太子李显即大周皇帝位;二月四日,李显宣布恢复大唐国号。
从上述两个镜头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脉络:狄仁杰成功推出张柬之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狄仁杰的接班人张柬之成功发动政变,则天逊位,李显登基,李唐光复。作为唐太宗之后唐玄宗之前这段时期公认的首席政治家,狄仁杰一向被认为是李唐复国的首功之人。最了不起的,是狄公拿着武则天的工资,干着颠覆武周的大事,却又最得武则天的信任与倚重。特别是生前安排张柬之这步棋,就如同为武则天挖坑埋雷一般,敲响了武周朝的丧钟。因此,有人说狄仁杰不只是“东方第一神探”,更是“大唐第一卧底”,玩的就是“无间道”。
可实际上,狄仁杰从来就不是“无间道”。
看过电影《无间道》的朋友都清楚,“无间道”至少有三大要素。第一,主角是卧底。第二,手段是潜伏。第三,目的是颠覆。如果把“无间道”比作一盘大棋的话,那么对弈者所下的就是暗棋。
可狄公呢?他是卧底吗?他是在潜伏吗?他想要的是颠覆吗?
我们再将目光对准镜头三:圣历元年(698年)三月某日,武则天召狄仁杰入宫议事。狄仁杰按照往常习惯,开始劝说女皇将庐陵王李显迎回洛阳,史书记载“仁杰慷慨敷奏,言发涕流”。正激动时,女皇却突然从大帐后拉出一人,推到了狄仁杰面前,笑着说道:“还卿储君!”此人正是狄仁杰念念不忘的庐陵王李显。狄仁杰伏地跪拜,久不能起。当日,在狄仁杰建议及安排下,李显悄然出城;次日,女皇举行盛大仪式欢迎李显还都。八月,李显最大的政治对手武承嗣在忧虑中亡故。九月,李显被立为太子,光复李唐迈出最重要的一步。
从上述镜头中,我们也很容易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首先狄公的基本立场很明确。仅仅看他“慷慨敷奏,言发涕流”以及面对李显出现后伏地不起的举动,一切就非常明了了。当年他首度担任宰相,旋即被著名酷吏来俊臣诬陷而下狱,绝望之际曾说过:“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这段话有无奈和置气的成分在里面,但也披露了狄仁杰的心声,他始终是以“唐朝旧臣”而自居。而在其后,他所劳心劳力的一切事务,其核心都是确立并巩固李显的太子地位。
其次女皇对狄仁杰的立场心知肚明。仅凭“还卿储君”四个字我们就能看出,武则天非常清楚狄仁杰最想要的是什么。
再者武则天对于狄仁杰的要求予以了充分的配合。一般而言,听取你的意见秘密迎回太子已经很给面子了。可狄仁杰居然“得陇望蜀”,认为秘密迎回的影响力不够大,必须让天下人都知道李显回来了。于是建议李显再出一趟洛阳城,然后由女皇隆而重之地将他接回宫中。女皇居然欣然答应了。这说明什么?说明狄仁杰得到了女皇完全的信任,故而言听计从。
我们假设一下,狄仁杰是一名卧底,潜伏到武则天身边,随时准备颠覆武周光复李唐,而这一切武则天是知晓的并且同意了,朋友们觉得可能吗?
所以狄仁杰不是卧底,也不干潜伏的工作,更不纯粹为了颠覆而来。他确实与武则天下了一盘大棋,不过却是明棋,棋局的核心思想是“反周不反武”。
简言之,武则天也明白,女人当政是当时社会舆论所不能接受的。自己的成功只是个例,是多种元素共同发酵的结果。在百姓眼中,自己哪怕再英明神武,始终都是得位不正,那么武姓子弟纵然能坐上皇位也很难坐稳。她心中最大的担忧就是自己死后受到李唐王族的清算,然后武氏一脉被诛戮殆尽,这在历史上也是很正常的结局。而狄仁杰则通过自己的睿智与辩才,令武则天相信被动不如主动,只有在合适的时机还政予自己的亲儿子李显,才能确保武氏家族的周全。
在二者取得共识之后,智商能力见识水平相当的他们就建立起了一种朋友兼对手的奇妙关系。武则天不再动摇国本、诛杀异己,狄仁杰则殚精竭虑为武周朝稳定政局、推荐人才,国家终于恢复了政治清明、欣欣向荣的局面。
假设狄仁杰能够比武则天活得久,那么可以预见的是,武则天将会在自己寿终正寝前,在狄国老的见证下,平稳地将权杖交回到儿子李显的手中,众人皆大欢喜。而事实上,纵使后来发生了政变,但由于武则天顺势而为,并未强硬对抗,最后她依然实现了寿终正寝,恢复皇后身份与高宗合葬,圆满地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这不能不说是狄仁杰前期思想政治工作奠定的良好基础。否则,以武则天的强硬手段,面对李显这种昏庸软弱的糊涂蛋,纵然张柬之文武全才,赢面依然超过五成。至少,一场血雨腥风是难以避免的,内乱蔓延甚至将使国家陷入分裂。
若要说“无间道”,或许张柬之更像一些。他同样是坚定的正统主义者,成为宰相后,明面上兢兢业业为女皇打工,暗中则继续推进光复大业,终于发动“神龙政变”,实现了李唐复国的夙愿。
只可惜,张柬之毕竟不是狄仁杰。他选择雷霆一击的做法,就当时“二张乱政”的局面而言,也不失为当机立断。只可惜他忽略了“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既然出手了,就必须除恶务尽。张柬之把武三思留给李显亲自处理的想法未免过于天真,须知“疏不间亲”,何况软弱的李显对于强逼母亲逊位是心怀愧疚的,于是对表兄弟武三思就有了补偿的心理。最后魔高一丈,武三思在给李显戴了无数顶绿帽的同时,还借他的手将复唐功臣打了个七零八落。张柬之只能落得个忧愤而死的结局,其他四名政变策划者甚至更为凄惨。
所以说,狄仁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手法才是最完美的。他从来就不是“无间道”,或者说,他早已超越了“无间道”的最高境界。“北斗以南,狄公一人”,狄仁杰真伟丈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