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谈谈读书。
按照我的习惯,我就暂且把书分为五种吧。消遣类的书籍,工具类的书籍,方法类的书籍,理论类的书籍,哲学类的书籍。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属性,也会有不同的读书方法。
消遣类的书籍
其实,消遣类的书籍本不该被我单独拎出来,毕竟大部分的消遣类书籍都会或多或少的有其他四种类型的特质。可能是因为自己读书略显功利,觉得一些消遣类的书籍没有必要细细品读,于是想单独拿出来说说。
消遣类的书籍怎么定义?我想出于个人略带偏见的定义就是,看完之后有种然并卵感觉的书籍都可以归为消遣类书籍。它不会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任何问题。
比如各种世界名著小说,像《鲁宾逊漂流记》、《傲慢与偏见》这类书籍读完了也就完了,就像是你看了一部电影,然而对你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实际上面的指导价值。再比如《明朝那些事》这样的书籍,你猎奇般的获取了一些历史信息,然而对于你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
读消遣类的书籍目的一般非常的纯粹,无聊的时候读上一本《笑傲江湖》打磨一下时间;难过的时候读上一本《解忧杂货铺》灌灌鸡汤,浮躁的时候读上一本《小王子》冷静冷静。你可以读的很快,有时候吸上一口气读上一个小时便可以读完一大本小说。
消遣类的书籍一般只需要读一遍。当然,就像看电影,如果你喜欢,如果你感动,你想多读几遍,并没有什么问题,目的仍然是十分纯粹的。
有些人常说读书无用,应该说的就是这类书籍,读消遣类的书籍就像看电影,就像听歌,因为喜欢,所以才读。
以前不爱读书,有人劝我读书,他只告诉我读书好。我听从了意见,可是我并不知道该读什么书,那时候觉得反正只要是读了书就好。
我泡进图书馆读了一本又一本小说,从《基督山伯爵》到《战争与和平》,从《七种武器》到《射雕英雄传》。我开始觉得读书真的有用了,为什么呢?因为我总有一种自己逼格变高了的感觉,和别人一起看《致青春》,我说“这本书我看过了”;跟别人谈论读书到底有没有用的时候,我会很自信的说“我一年读了一百本书,小仲马的《茶花女》是本不错的书”;和朋友去图书馆的时候我总是可以很热情的向她推荐各种书籍。于是我觉得读书有用,虽然我也说不出具体有什么用,但是毕竟大家都羡慕我爱读书,那么肯定是有用的吧!
读消遣类的书籍,如果过于功利了,就有些不伦不类了,消遣类书籍本身就是非功利类的书籍,读这样的书,喜欢就好,读不下去的书籍也就不读了,别人不喜欢的书籍,你仍然可以很坦然的说喜欢;朋友们推荐的必读类书籍,你仍然会鄙视的说不读。
当你学会了以爱好的姿态去读消遣类书籍的时候,你才是真正的开始会读书了。读完一个故事不会拼尽全力的去总结这本书的哲理,也不会费力的去做所谓的读书笔记,这才是真的喜欢。
工具类的书籍
工具类的书籍应该是我们一直讨厌的书籍,因为枯燥无聊,读起来慢。而大部分的教科书都可以算作是工具类的书籍。工具类的书籍更多的价值在于向你介绍一门技能。
《微积分》向你介绍什么是微积分,有什么用处;《Excle使用手册》向你介绍excle的各种可用功能。每一本工具类的书籍都是在教你技能,可以解决问题的技能。
当然工具类的书籍算的上是一种功利型书籍,此时读书非常有用的,毕竟你可以学到一门技能。对于定义,很多情况下它都是与“道法术器”中的器对应的。有个非常容易理解的例子,你可以把工具类的书籍理解为《产品使用手册》类似的书籍。
读这类书籍重要的非书籍本身,而是书籍之后的工具,因此应该更多的去了解这个工具是用来做什么的。这类书籍应该是属于常备书籍,每当使用工具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翻出来看看。
我读工具类的书很多,因为是学习编程的,而编程本身是一本非常复杂的技能,工具类的书籍很多,我翻的也很多。之前不得门道的时候特别喜欢一页页的去试工具,把每一个示例尝试一遍,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你不可能记住所有的语法示例,也不能通过语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后来,看一本工具类的书籍,我一般会把工具类的书籍快速的通读一般,知道这项技能有什么用之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再来翻阅工具类书籍。
读工具类的书籍很容易陷入的误区是为工具所累,往往会沾沾自喜自己学得一技之长,却往往发现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方法类的书籍
方法类的书籍如果给其定位,应该是对应“道法术器”中的术,说白了这类书籍一般是教你如何使用某个工具。这类书籍种类和数量应该是除了消遣类的书籍以外种类最多的一种书籍了。因为对于同一套工具,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写出来的书也就是各式各样了。
这么说还是觉得抽象,我举个例子,《微积分解题指导》就是一本典型的工具类书籍。其实各类的解题指导都可以算作是方法类的书籍,它会教你遇到什么问题时,如何使用工具。类似的还有市面上各类管理学在企业应用的书籍,本质上就是教你如何使用管理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这类书也算是功利类的书籍。它有依赖性,必须要在你了解了对应的工具之后才有用,对工具的理解度越高,读这类书帮助越大 。如果你 根本不了解这个工具,方法类的书籍翻烂了,仍然没有什么卵用。经常看见各种人拿着别人推荐的书籍抱头就读,然而读半天了也没什么卵用。大学的时候觉得读书没用,可是到了工作的时候突然觉得以前学的东西非常有用,便是因为大学的很多教材都是在连工具都没有掌握的时候读的,自然是吃不消。
读这类书籍,应该要配合相应的工具书去读,如果能在实践中遇到对应的例子当然是最合适的方式了。
对于这一类的书籍,我的建议是进行专题阅读,把工具了解清楚,也在不同的方法中寻找最优的方法。
理论类的书籍
“道法术器”中的法和术其实是我一直有些拆分的,似乎我一直把它们归为一类,都叫做方法。我的理解是两者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即所谓的境界不一样。法应该是术的一个抽象体,不在同一格局。
理论类的书籍对应的是“道法术器”中的法,是一种高度的抽象体。理论更多的体现的是工具的本质,给出的是原因。举个例子,对于计算机编程类的书籍,《操作系统原理》就是一本理论书籍,并不讲操作系统怎么用,也不讲操作系统怎么编写,讲的是操作系统背后的实现原理。
读这类书籍很难,能读懂的并不多,必须要实践很多的方法,对工具的理解度要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读懂。因为原理往往是隐藏在工具之后的,本身一般是不可见的。
其实我对这类书的驾驭能力也不是很足,更多的还在积累实践中。对于理论类的书籍需要反复阅读。在境界不高的时候读,对于终局的了解有一定的意义。当境界提升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再读,对于部分的理论产生共鸣,能够帮助自己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当境界更高时再读,对于自己的格局提升帮助颇大。
推荐一本理论类的书籍《失控》,很多大神都说非常好,但是大部分人都说读不懂,看完这本书还是会觉得读书没用,实际是因为你还没有到达能够读懂这本书的境界。
哲学类的书籍
道,可道,非常道。道本来说就是个说不清楚的东西。读哲学类书籍也总是有种不明就里的感觉,“道法术器”中的道也是最为抽象化的东西。
哲学类的书籍应该是比理论类的书籍更加抽象化,更加本质化。更像是万物的本质规律。读《周易》,它告诉你要“潜龙勿用”;读《素书》,它告诉你要“潜居抱道,以待其时”。道理上便是通的。读《孟子》,它告诉你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道德经》,它告诉你要“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道理还是通的。
如果说理论类的书籍仍然是针对于某个特定的细分领域,那么哲学类的书籍,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学习之道》教我们学习的哲学,不管学什么都有一套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几乎可以放在每一种现象上面去理解。
读哲学类的书籍应该是需要牢记,并且不断反思的。虽然是理论的抽象体,但它不一定比理论类的书籍难读,因为对于哲学的解读可以来自方方面面,你可以是画家,也可以是政治家,还可以是物理学家。因此读哲学类的书籍,更多的是去反思总结方方面面的经历,然后通过经历去印证。
哲学应该是代表着最高的境界了,如果明白了,在中国叫做得道了。反推理论就会显得简单了。
读书是有用的,特别是读非消遣类书籍,如果觉得无用,可能是自己并没有到达这个境界,读不懂书最 本质的价值。如果发现自己的境界不够,其实应该回头去扎根自己所处的阶段,针对自己所处的阶段去读书。
不止读书,对于任何一件事物,不都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境界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东西吗?厚积薄发,不就是通过积累产生境界的 质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