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众号开始
两年前,我在「运营狗工作日记」上写下第一篇文章。当时只为了逼着自己总结和记录工作经验,并将其结构化和体系化,以后可以更好的为我所用,这就是我做这件事的目的。
职业习惯的原因,写这个公众号之前,我会把它看作一个产品,围绕上面说到的目的,去思考内容定位、差异化、调性和目标受众等问题。
我就想,既然是为了利己,而不是取悦别人,那么就怎么开心怎么玩吧!
当时我的思考过程是这样的:要专注在运营这个领域,内容力求深入浅出。不想追求发布频率和规律,拒绝为内容做排版,抵触鄙视标题党,肯定不追热点,绝对不发广告。
我们运营从业者,天天为了内容规范、标题党、热点事件这样的事绞尽脑汁,已经很烦了。既然写公众号这事是业余时间的个人行为,干脆就反其道而行之吧。本该做的事,我偏不做,摆出一副爱谁谁的样子,除了没人看之外,爽的要死。
正因为这样的态度,让我在写内容时少了很多干扰。不会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去写很鸡汤但没实际意义的主题;不会为了追求每周三晚7点更新,而去降低内容质量;也不会逼自己去写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这样相对独立的态度,有助于「运营狗工作日记」形成独立的风格,让大家觉得这好像是一个有那么点追求的运营类帐号。
说到这,插播一条感受。大家会发现,无论做公众号这样的小玩意儿,还是做app这样的大家伙,道理是一样的。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内容有独特的风格、有点自己的情怀、有追求不世俗,那就必须有足够宽松和独立的施展空间,团队要有做内容的DNA。
假设你的产品要依赖交易或广告,这没问题,能赚钱的产品才是好产品。但你可能就不具备独立做内容的土壤,会受到商业化的影响,坚持和追求内容导向就变得困难。
回到正题,对待「运营狗工作日记」这个公众号,我一直是按照上述这个定位和观念去做的,没有动摇过。在这个过程中,借助像亮哥这样的朋友帮忙传播,以及一些公众号的转载,越来越多的运营朋友关注了我,现在已经有7.5W的精准粉丝。
也正是因为这些粉丝朋友的督促和鼓励,让我更快的补全了用户、活动、内容、社区、产品运营等业务模块的内容,以及团队建设等管理模块的内容。
启动写书
在完善这些内容模块的过程中,有几个出版社的老师找到我,讨论出书的事。权衡再三后,我选择了中信,因为我家里的书大部分都是中信出版的,以及亮哥的强力推荐。
写公众号时,是一个理想化、可以无所顾忌的阶段;出书时,就让我回到了现实。因为要考虑销售这个环节,所以很多事就由不得我了。比如,我很少出去做分享,只是因为我个人不喜欢。但这书一出,我就必须要参与线下签售会,以及其他一些推广活动。不是说这些活动不好,只是自己不太擅长。
感谢中信的小花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用了半年的时间持续给我洗脑,让我答应了很多之前绝不会答应的推广活动,也让我从一个自嗨的状态回到正轨。我已经完成了独家提供给当当网的1600本签名书,会在5月10日做一次知乎Live,会在5月中旬在北京做一次线下签售会,还会去两三个互联网公司做内训。
其实从写字到出书,这个过程就像是你从自己兴趣出发,做了一个产品,发展的很顺利,用户量节节攀升,于是就要开始变现了。
启动变现这件事,肯定就不是从兴趣角度出发了,也势必会或多或少的伤害到老用户的感受,这些都算是成本。但商业化变现才能让产品完成闭环,是必须要做的事,只能视情况有所取舍了。
在与中信讨论这本书的那段时间,这个感受就很强烈。比如,我希望书名是有点追求的,符合我爱装逼的气质的,但却不利于销售。在这些事上,我选择听取中信的意见,毕竟他们是专业的,让专业人做专业的事吧。
俞军老师说,他认为产品就三个环节,需求、生产和销售。对于这本书来说,需求和生产环节已经结束,接下来就看销售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卖书,下面说书的情况:
书名叫《超级运营术》,就长得上图那样。目前已经开始预售了,在当当、京东和亚马逊都可以买到,价格都差不多,不到37块。
预售福利是:
当当网,可以买到我的签名版,共1600本,卖完就没了
京东,买书可抽奖,奖品是「三节课」代金卡,最高面值999元
亚马逊,如果你讨厌我的签名和黄有璨的三节课,可以在这买
附上链接:
当当:《超级运营术(当当亲笔签名版)》(韩叙)【简介_书评_在线阅读】 - 当当图书
京东:《超级运营术》(韩叙)【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书的信息,介绍、目录、序等,都可以在上面三个电商平台看到,我就不写在这里了。
预售的销量,对这本书来说很重要,买预售吧!都这么熟,就不跟你们客气了。
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