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去世,其子熊旅(又作侣、吕)即位,是为楚庄王,楚国即将迎来春秋时期最为强盛的时代!
伟大的革命先驱鲁迅曾经说过,每一个牛逼的人背后都有一段苦逼的岁月,楚庄王也不例外,他连王位还没有坐热的时候,就迎来了一场叛乱:斗克之乱。说起这场叛乱的缘由,归根到底可以说是晋国人的错,话说当年城濮之战后,楚国实力大损,晋国趁机怂恿秦国进攻楚国的附属鄀国,斗克率军救援,结果却中了秦国人的奸计(谁说老秦人都是直性子的),楚军几乎全灭,鄀国被灭国,斗克本人也成了秦国人的俘虏。在秦国吃了几年牢饭之后秦晋崤之战爆发,秦国人急于改善和楚国的关系,于是把斗克放回了楚国,斗克回国之后为了秦、楚关系的改善出了不少力,他本人也因此洋洋得意,认为自己功劳很大(够不要脸),结果楚穆王根本懒得搭理这个败军之将,这让斗克心中十分不满。
楚庄王即位时,楚国国内的群舒部落一直处于叛乱之中,于是令尹成嘉、大夫潘崇(就是杀楚成王的那位)领军东征,斗克和公子燮镇守郢都,公子燮因为想要当令尹却在竞争中败给了成嘉,一直怀恨在心,于是斗克、公子燮两人发动政变,他们先是入宫劫持了楚庄王,然后派遣刺客去刺杀成嘉、潘崇,结果刺杀计划失败了,还让成嘉、潘崇两人知晓了都城内发生了政变,二人带领大军直接杀回了国都,成嘉、潘崇自知不敌干脆劫持了楚庄王打算逃亡到自己的封地去,结果在半路上被楚国的地方官员所杀,楚庄王这才捡回来一条命。
不知道是不是在这场叛乱中受到了惊吓,楚庄王回宫中之后就陷入了某种“痴呆”状态,具体表现是不理国政,大小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天天泡在后宫里不知道在干什么(好像没啥可干的),而且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整整三年,在这三年之间楚国可谓是多事之秋,在外晋国的赵盾天天耀武扬威,楚国的附属国几乎全部倒向晋国,在内则是连绵不绝的叛乱,以至于楚国的贵族们都在商量着要往哪里迁都了,“一鸣惊人”的典故,就出自这段时间。
“一鸣惊人”这个典故有多个版本,而且其真实性颇受怀疑,因为春秋时期的史书如《左传》等并没有记载相关内容,其最早的出处已经是战国时期,如《吕氏春秋》《韩非子》,还有更晚的《史记》,故事中的出场人物也是众说纷纭,《吕氏春秋》中出场的是楚庄王和成公贾,《韩非子》中则成了楚庄王和右司马,《史记》中又成了楚庄王和伍举(伍子胥的爷爷),更诡异的是《史记》中还有一个版本主角居然变成了齐威王(司马迁你退群吧)。
虽然出场人物有些混乱,但是故事内容基本一致,大意就是楚庄王即位后不理朝政,天天瞎胡闹,还下令谁敢进谏就砍了谁,最后有忠心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借着讲故事的名义来隐喻楚庄王,比如《韩非子》记载:
右司马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关于这个故事最著名的版本还是《史记》中的记载:
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所以说,相比于史学家其实司马迁更像是文学家吧。
稗子最早读的就是《史记》中的这个版本,当时就一直很奇怪:明明即位后就能做好的事为啥一定要拖上三年呢?直到多年以后在某小说网站上读了无数的历史穿越类小白文之后稗子才恍然大悟:楚庄王这货莫非是穿越者?没有办法啊,熊旅同志的人生轨迹实在是太像穿越文中的男主了:当皇帝基本是个摆设,刚即位的时候就遭遇剧变,小命都差点丢掉,之后扮猪吃虎三年,一出手就解决掉了国内的大权臣,随后改革国内的制度,收服名臣猛将美女无数,老老实实种田十几年,然后突然爆发击败了国家近百年来的大敌,最后还逼迫当时已知世界中的主宰者向自己低头,这完完全全就是一部穿越小说啊!当然了作为一个严肃的历史写手(认真脸),稗子不会信口开河的,有图有真相:
现在相信了吧,天朝穿越者无处不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