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课堂注意力很不集中,不是手里玩东西,就是找人说话,还老喜欢坐着不停的动,甚至来回摇晃;你提醒他“坐端正,眼睛看黑板”,但是,好不了两分钟,他又动起来了,或者歪着脖子东张西望,或者趴着玩东西。“喜欢说话,喜欢玩东西,和好动”是他最明显的几个特征。这让我很是头疼。为人师者那么多年,还没有遇到这么不听话和无法教诲的学生。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故意和老师作对,时间长了,经过多次的“劝教”甚至“惩罚教育”,依然如故。我才猜测这孩子的表现是不是一种“病理”。
而在随后的一次事件之后,我更加肯定了我的判断。那是一次在校外吃早餐的事。孩子奶奶问他吃什么?是水饺还是热干面?他说热干面。结果老板泡好了热干面,他却说“不要热干面”,要吃水饺。他奶奶说了他一句,“你自己开始不是说要吃热干面的?”他却生气的骂了一句脏话,“你个哈逼!”在场吃早餐有好几个人,当时我也在场,可能孩子没有看见我,他奶奶也不认识我吧。而让我惊奇的是,孩子骂了他奶奶,他奶奶却一点没有生气,还哈哈大笑。是以为她孙子好有能耐吗?孩子那么任性和放肆,做奶奶的依然如此镇静,不及时教诲和纠正,还放任自流。
此时,我感到教育的悲哀!不知道做奶奶的平时是如何教育孙子的?孩子爸爸妈妈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这件事让我深深意识到,隔代教育对这孩子产生的影响根深蒂固!他的学习习惯不仅很差,可怕的是这么小人格和心灵也已经严重扭曲了。为什么会这样?是从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造成的,也是典型的隔代教育带来的“恶果”!
我事后家访了解到,这孩子从小生下来就一直跟随着奶奶,由奶奶一手养大的。平时生活里奶奶几乎什么都依着他,也几乎什么活都不让动手做,唯一心愿就是希望他好好读书。我没有想到他奶奶娇惯着他这个程度:每餐做饭前都要先问他吃什么?吃什么菜?是煮是蒸还是炒?给什么佐料?每天上学前给零花钱都得问他要多少?由于奶奶的“姑息和放纵”,孩子已经养成“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式的思维习惯和性格。于是,我对孩子有那种放肆的表现,也就不感到奇怪了。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隔代教育下的孩子都会像这样的。在当今社会,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尤其农村,隔代教育不可避免存在。正因为如此,隔代教育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很多做父母的都说隔代教育对孩子影响不好,也意识到隔代教育的弊病。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
当然,对于隔代教育的贡献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应该说,一般情况下老人对待孩子比起年轻的父母更有爱心和耐心。在年轻的父母要上班或外出打工,老人带孩子自然成了情理之中的“重任”了。这也免去了年轻父母上班和打工的后顾之忧。所以,爷爷奶奶帮助年轻父母照顾孩子,已经成为当今的社会现实。
在照顾孩子方面,不是说隔代教育没有好的方面,老人照顾孩子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老人有养育和教育孩子的经验;有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孩子;老人精神生活孤寂也喜欢照顾孩子和孩子一起玩乐,由于隔代亲老人可能更加爱孩子,照顾孩子比年轻父母更加细心,等等。这些都是老人照顾孩子的优势。
但是,这里我想更多的谈谈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产生的不利因素,以及如何弥补。
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
01
老人照顾孩子,会更加溺爱和放纵孩子。有时孩子一哭,做爷爷奶奶的(包括外祖父母)就心疼。而此时,只要孩子一哭老人就会心软,就没有原则了,于是就什么都依着孩子,久而久之容易导致过度溺爱和放纵,也容易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也就是常说的“娇气”“矫情”的不良性格。孩子一旦养成这样的性格,在班上与同学不容易团结友好,处处“自我”,一旦受到挫折或打击很难容忍或一蹶不振。将来长大很难适应社会。
02
老人照顾孩子,容易产生包办代替,阻碍了孩子独立性和健康成长。现在的老人都很心疼孩子,比起年轻父母有过之而无不及,以为孩子爸妈小的时候没有照顾好,没有能力满足他们,所以想把这份爱“补给”儿子或女儿的下一代孙子、外孙身上。
比如,孩子吃饭,碗筷都从来不要孩子自己洗;孩子做完作业,书包都不用自己整理;孩子洗脸水,洗脚水,甚至刷牙,都可能由老人来亲自帮孩子完成。现在的孩子,很多上了小学二三年级了,还不会自己穿衣,洗碗,洗脸,刷牙,更不用说自己叠被窝,洗衣服。这些都是因为老人的长期包办代替的结果,本该让孩子自己学着做的,老人一味疼爱孩子怕孩子受累,或担心孩子磨蹭,而干脆包办代替。甚至孩子学习作业做不了,也代替完成。如此一来,就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性,约束和阻碍了孩子自我成长和学习智力等各种能力的发展。
03
老人的过分保护或袒护,也是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爷爷奶奶带孩子,观念不一样,比较重视孩子的吃喝穿,生怕孩子身体有什么不适和伤害。所以老人的话头禅常常是“跑慢一点”,莫摔着;“吃慢一点”,莫噎着;“穿多一点”,莫冻着……老人的这些担心,袒护,有时甚至走向极端,养育孩子,教育孩子是得细心,但是孩子不是花瓶,摔不得,打不得,只能看不能摸,不能养成温室的花朵。不让孩子从小历练历练,否则经不起风吹雨打。“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母鸡都知道,小鸡一出生就要教会它爬食基本技能,否则会挨饿。所以,隔代教育中的老人过分袒护孩子,不让孩子多历练自己,实则是限制了孩子的独立生活的技能发展,压制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所以,如何弥补隔代教育带来的缺憾?是当今家庭教育中非常受关注的问题。
这里暂且把父母教育叫“亲子教育”。一个家庭,年轻父母不得不在外打工养家糊口,如果隔代教育不得不长期存在情况下,父母要适时给孩子渗透亲子教育。年轻父母要明确养育和教育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无论何时何地不能把它转嫁给老人(孩子的爷爷奶奶)。所以,必须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亲子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父母是家庭教育中的主心骨,“隔代教育只能是对亲子教育的补充和协助”。
因此,年轻父母要经常和老人沟通,取得老人的理解和支持,老人要将教育孩子的决定权和主动权交给年轻父母,让孩子形成明确的家庭等级观念。年轻的父母不要因为教育孩子而产生摩擦或隔阂。有些老人观念守旧,总担心或教训年轻父母养育孩子教育孩子粗心大意,遇到这样的老人,年轻父母要极力控制激动和偏激的情绪。当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意见不统一时,孩子要以爸爸妈妈的意见为主,或者争取学校老师的协助或支持,形成一个统一管理中心和体制。否则孩子就会“钻空子”,会以一方意见压制另一方。
比如,一般的孩子都不喜欢做作业,有的孩子一放学回家就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爸爸妈妈下班回来发现了,免不了说教甚至打骂,而此时孩子会说是爷爷奶奶同意的,“先看电视再做作业”。如果在“孩子做作业”上意见不一致,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撞了墙,就会激起“爷辈和父辈”的矛盾。再如,有的爷爷奶奶为了“鼓励”孩子认真做作业,会给孩子零用钱或买好吃的,好玩的玩具,来“刺激”“表扬”孩子。形成习惯以后,孩子会经常以不做作业或不上学为借口,来“要挟”老人,老人只好答应孩子种种“无理要求”。久而久之,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满足孩子要求,孩子就不听话,不会做作业或认真学习。这样,老人的“姑息”和“疼爱”也就变成了孩子不良习惯养成、性格和心灵扭曲的“催生剂”。
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凡是隔代教育比较早比较长的孩子,(排除智力因素的不谈)学习习惯一般都不好,性格孤僻,或者争强好胜,课堂听讲坐不住,注意力非常差,容易走神,这些不良习惯和性格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也不好,进步比较慢。
所以,对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家庭,年轻父母要多关注老人教育孩子的情况,(家长不在家怎么关注?现在通讯发达,可以电话沟通,可以微信视频交流,也可以通过学校家长群与老师密切沟通。)尽力做好老人的工作,同时取得学校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构建一个“隔代教育防护网”。对老人教育和管理孩子学习、生活方面的一些落后的行为和观念,要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或纠正。充分发挥亲子教育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和健全隔代教育的观念,渗透方式,这才是保证隔代教育有效的重要前提。
其次,老人要学会做好“第三方”。这点也很重要。比如,年轻父母管教孩子时,老人不要插手。在孩子矫情或犯错时,年轻父母应该对孩子及时教育或训戒,不仅是为了让孩子认识错误,更是在培养孩子懂道理、守规矩,教育孩子怎么做人。此时,老人就需要做好“第三方”角色,和孩子爸爸妈妈保持意见一致,或保持沉默,或协助年轻父母解决、调停问题。千万不能当和事佬。
总之,在隔代教育不得已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年轻父母不能只顾工作赚钱,任其放任自流,要尽力沟通和协调好老人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防止隔代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最后,但愿我的这篇文章能给已经有孩子的家长们,还有即将有孩子的年轻父母们,在教育孩子上有一点点启示和帮助。
原创不易。感谢您百忙之中来看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