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亲节,想到了我的爸爸(从小到大,我叫爸爸的方言是:爷。我们叫叔叔们是:二爷,三爷。而叫爷爷的方言是:diao diao第一声)。爸爸是1954年出生,属马,小学文化。爸爸和我的主动联结,好像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
以前的他,心里更多的是他引以自豪而又牵肠挂肚的各种农活。几年前弟弟弟媳的婚变对爸妈打击似乎很大,还有弟弟的事业似乎也让爸爸一直没有自豪感(爸爸期待弟弟如他一样能吃苦有责任感有优于同龄人的表现。)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好多年,爸爸想不通为何他对家勤勤恳恳,但现在的家庭状况似乎还不如那些曾经看上去不如他的人!爸爸其实特别特别看中弟弟的事业,似乎家庭里的这两个男人一直在竞争在博弈,谁都看不上谁。。。。。。
爸爸无疑是个事业方面能干而又优秀的人,在村里同辈中,至少属中上。爸爸是个勤劳能吃苦的人,从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家不只是有棉花之类的经济作物,春夏秋冬爸爸会思考并规划种各种蔬菜(香菜、菠菜、萝卜、青菜、葱、蒜苗、黄豆、玉米、蒜、韭菜。。。。。。),闲暇时骑车到城里去卖。
不论春夏秋冬,不论风吹雨打,前几年是不论是否过节,都如此。很多年很多年里,爸爸都是白天挑拣洗好整理好蔬菜,夜里一个人骑车载着几百斤的蔬菜到市区批发市场。
一年四季,这样的事是十之八九的。所以我们家的经济收入一直算是遥遥直上的。爸爸似乎也并不完全觉得苦,他是一个意志力坚强的人。公公和我爸爸在这方面吃的苦相比,简直是一天一地。
爸爸是一个干活的能手,有家庭责任感。缺陷是他除了干活似乎觉得人生的其它事宜都是浪费时间。比如娱乐,打牌,串门,看电视(这两年看的多些了),走亲戚,聊家常,和孩子们逗乐等等,这些他都不擅长,也几乎不允许妈妈做这些。
所以在家里每天就是干活、吃饭、睡觉,曾经很多年他很享受这样的状态,尽管在我们眼里那是无比辛苦的。
这么一写,突然有点明白为啥周末或平时假期要是我啥都不做,就这样休息,内心为啥时常不是喜悦享受而是忐忑不安的?因为我的内心深处习惯了原生家庭这样永无休止的劳作状态。
上周日上午爸爸打电话给我,那天我正好停好车和朋友见面。那时的我心情很愉悦,和爸爸简单聊了几句,他说没什么具体的事,我们各自发了一些感慨。爸爸终于开始思考人生了,他终于觉得原来一个人心态好是多么的重要。
这让我想到了《一轮明月》和《百年虚云》里的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他们的原生家庭都堪称富有,但最终他们抛弃家人坚定的选择了出家。一方面他们有慧根,另一方面他们看多了人内心的苦来源于哪里,斩断了这些情缘,一心向佛,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心无挂碍。
一个人内心的苦源于各种欲望源于情,贫穷、失去爱、 死亡、批评、疾病、衰老,是人的6大终极恐惧源,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是苦。现在有点明白为啥有老师说:心理学的背后是哲学,哲学的背后是宗教。本源性的三大疑问是: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百年虚云》里了尘法师说:我从哪里来 还到哪里去 尘归尘 土归土。
《少有人走的路》开篇一句就是:人生苦难重重。也因着各种各样的苦,一旦有甜,我们倍加珍惜。比如健康,父母健康安在,家人健康,这是千金难买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