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段一岁女婴游泳馆溺水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孩子溺水超过一分钟,大宝尝试求助,直到第四次,妈妈才发现险情。而那一分多钟里,妈妈在做的事情,是看手机。
毫无悬念,手机再次躺枪。
类似的事件,8月初刚刚发生一起。双胞胎姐妹在青岛海边溺亡,报道称,当时妈妈在发朋友圈。
手机害死人,妈妈不称职。两起事件里,最多的声音,聚焦在这两种观点。却少有人细思,手机和妈妈,或者,手机和人的关系,暗含怎样的预示——手机乃身外物,你是物的主人,或是被它所控制?
而你在用手机这件事情上的频率以及自主程度,直接反映你与核心的自己,相隔的距离。
1.
除了以上所述新近发生的意外事件,类似的新闻还有很多——
2017年1月,一个4岁男孩在西安某温泉世界溺亡,监控显示,孩子爬过矮墙进入深水池时,妈妈正背对着浅水池边走边看手机。
2016年9月,深圳一名1岁多女婴溺亡,原因是母亲在房间玩手机时,孩子走进卫生间玩水,掉进水桶 。
2016年4月,杭州市一小区里,一个孩子被轿车撞亡,监控显示,妈妈一边带着孩子,一边玩着手机 。
2015年4月,一名6岁女童从商场2楼手扶电梯坠亡,从监控视频中看到,母亲当时走到电梯处,手里拨弄着手机。
这些极端事件令人惊诧扼腕,妈妈们自然首当其冲受讨伐。
然而,若细究当时的情形,为何妈妈们那时在玩手机,相信答案一定不会是她们不爱或者不关心孩子。
真实的原因或许仅仅是,在长时间陪伴孩子过程中,妈妈们累了,需要几分钟的休息和放松。
而休息和放松的需要没问题,问题在于,为何看手机成为放松自己的首选方式?为何在孩子最需要看护和照顾的那几分钟,妈妈们也放不下手机?
2.
有段子言:我和你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的身边,你却在看手机。
在家庭关系里,手机,正成为一个显性的破坏因素。
亲子关系如此——我见过太多游乐场里的陪伴场景,孩子在一旁游戏,父母们低头摆弄手机;我也曾有这样的经历,我正手捧手机读取信息,孩子在一旁兴奋介绍他新做的乐高作品,我头也不抬地敷衍他:“嗯,好,我知道了。我看到了。”直到孩子当头棒喝:“妈妈你都没抬头怎么说看见了, 妈妈你快放下手机。”心神才得以从手机抽回。
夫妻关系如此——我正和老公诉衷肠,老公却举着手机眼不离屏;约好的单独相处时间,四目相对、 默默无言,各自刷起手机,我追剧,他玩游戏,互不干扰。
有太多的焦虑和恐惧驱使着我们,要紧紧地抓住外在的事物——资源、人脉、机会……而各种各样的信息,成为这些外在事物的汇聚点。
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时候,与其说我们通过手机获取信息,不如说,信息通过手机在控制着我们。
而漫无目的的浏览,窥八卦、逛淘宝、玩手游、追宫斗剧……看起来是放松,实则却是以外在的“忙”,掩盖内在的“茫”。
3.
叔本华说: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现实中,大部分妈妈们,在繁琐沉闷的育儿生活里,把焦点放在如何为孩子做一餐美食,给孩子报什么兴趣班,汲汲营营筹谋如何把世上最好的都给予孩子,却常常忘记给自己独处的时间。
我的朋友丽,5岁孩子的妈,一次到动车站送人,没打到车,只好搭乘公交车回家。那时是白天,公交车上人不多,从岛外到岛内,沿途经过跨海大桥,天高海阔,微风习习,她突然感觉世界安静缓慢了下来,自己也从持续的紧张里放松了下来。而这种放松的感觉,是5年以来第一次。
忘记或者习惯性不给自己独处时间,是妈妈常态之一。
妈妈常态之二,是不知如何在独处的时间,做滋养自己的事。
在有关家庭平衡时间管理主题的沙龙里,每当我问及个人独处时间以及独处时所做之事时,得到妈妈们最多的反馈往往是:极少有独处时间,只有在孩子睡着后,才有机会松懈下来,那时,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看手机。
然而,手机里的世界,如酒,只能在某一刻麻醉妈妈们的疲乏,却解不了她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渴。
如果我们无法在独处时创造甘泉的品质,又如何能在与孩子共处时,给他们专注的陪伴?
我心疼那些意外发生时注意力都在手机里的妈妈们,她们的不自觉和无意识,不是因为对孩子的爱不够,而是不知如何首先爱自己。
4.
叔本华还说过另一句话: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荡。
不知不觉,我们失去了与无聊相处的能力。既“闲”不下来,无法在独处时什么都不做;也定不下来,很难在陪伴孩子时专心和孩子在一起。
而手机,顺手拈来,网罗万象,成为消除无聊最便利的工具。
想要摆脱手机的诱惑和控制,需要重新找回和无聊相处的能力。
和无聊相处,其实就是和自己相处。
数次被孩子当头棒喝:“妈妈,你快放下手机!”之后,我开始尝试新的选择。
在孩子需要我给他充分注意力时,我收起手机,跟随孩子,和他游戏,听他天马行空讲每个乐高造型背后趣味横生的故事。
在孩子安于自己的世界,沉浸在他自己的快乐时,我也试着打开通往心灵花园的秘径。
或许是手边的一本书,或许是一段冥想,或许是随手的书写静心。
我更多地在一个人独处时,去看无聊背面的痛苦。那些张着大口等待填充的焦虑、恐惧、无意义的黑洞,用手机里的整个世界也填不满的黑洞,诡谲地侯在原地,只有你停下逃离的脚步,试着一次次靠近它,才有逐渐消弭的可能。
我也不再以他人的反馈作为逃离自己的借口。当我和老公面对着面,中间却隔着一屏手机时,我试着只是更加细微地品尝咖啡的香醇和蛋糕的甜腻,或者清晰地表达我需要他的关注。
当我不再以投入手机的世界,作为对不受关注的还击,我离对面的人以及内在核心的自己,也有了更近的距离。
5.
在众多成功的女演员中,有着两个孩子依然活得神清气爽的孙俪,是我极为心仪的一位。
孙俪是一个懂得爱自己的人,在认真工作、生活、养育孩子之外,她丰富而强大的自我世界,堪称每个母亲的典范。
她养花种菜、收猫养狗,爱喝茶、烤饼干,坚持早睡、按节气泡脚,练吴昌硕的字,练出了大家风范,画的画,也早已超出业余水平,在微博里晒出亲子瑜伽照,更是美得不可方物。
拍戏是孙俪热爱的事业,她专注、较劲,善于取舍又刻苦自律。她说,做什么工作、过什么样的日子,都只是形式,最重要的是内心的自由。
这样的为人母者,绝不需要在陪孩子时心神不定,在陪孩子的间隙忙着用手机打发无聊。
因为,她在孩子之外有属于自己丰满的世界。更因为,她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葆有充沛的热情和力量,去往那个方向。
最近一段时间,抵不住宫廷剧的诱惑,捧着手机追剧的时间又变长。
然而,这并不影响我在需要停下时,毫不拖泥带水地放下手机。
因为有比追剧更能激荡我热情的事情等我完成;我的内在,清晰地受着这份热情的指引,知道我将去往哪里。
比如,开微课、办沙龙、带领课程,以及,此刻坐定桌前的码字写文章。
因此,重点不在于有无聊的时刻,也不在于选择看手机消除无聊。
重点在于,你是否拿得起手机,也放得下手机;是否可以带着觉知,透过无聊看见无聊背后的需要,并且愿意,回到自己,自我救赎,穿越内心的黑洞。
当你一次又一次,每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浏览,当你没有了手机,就感到不安全,记得问自己两个问题:
你爱自己吗?
除了手机,你还有什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