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不知道应该怎么跟他们沟通,他们说,就让我听着,我有不同意见,他们就让我去说,说明他们,结果我一直在努力的说,可是他们却从来不听,总是说别说了,别说了。”简格声音中带着隐忍的愤怒,发抖着讲述着自己对家庭中的不满,他从来不讲父母,讲到父母时都是用“他们”来指代。
“你会怎么做?”咨询师若有所思的寻问。
“我通常都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来,不想听他们说话。”简格略带赌气的说。
“关在屋子里,父母的反应是什么?”
“他们更愤怒。”突然间,简格的声音微弱了下来。
“那时侯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害怕。”这是一句似有非有的声音。
“害怕,为什么还会把门关上呢?你明知道他们会更愤怒的,这样你会不会更害怕呢?”
“会的,但是总比他们进来强。”
“进来会怎么样?”
“要么是一脚,要么是一巴掌。”
就这样,咨询室再次陷入到一种耐人深思的沉默中……
类似这样的片断经常会在咨询室中发生,可是这些内容会如何影响作为弱势群体的孩子们呢?特别是“家暴”行为与未成熟的身体与心理会发生怎么样的共振呢?
家庭暴力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简格的遭遇只是一个缩影。辱骂,推搡,拖拽,扇巴掌,挥拳头……这些行为不仅仅是引起身体上的疼痛,特别是会引起心理发展过程中长期的共振反应。
简格父亲自述非常清楚自己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感受得到孩子的恐惧,特别是在简格小时候的场景,每每看到简格被吓得眼神呆滞,空洞,半木僵的状态时,不知道为何自己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兴奋感,很想控制住自己,但是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情绪就像不请自来的“熟客”,毫不见外的游走在客厅中,让某些人兴奋,让某些人呆滞,更让某些人无望、无力。
简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长大的,他深信父母是爱他的,认为这些都是对他好,从而让自己一直觉得是自己不好,长期的“认为自己不好”让进入高中后的他,慢慢感觉到自己越来越无力应对人际关系,在人群中自己一直处于边缘的位置,从而无力应对学业。另外,简格一直对自己没有男子汉的感觉心存疑虑,明明身高比父亲还高,身强力壮,但说话时总有一种软软的无力感,深感自己总是不能理直气壮的讲话。确实这样的困惑如果不能帮助简格修通,那么或许当简格成为父亲后,仍然会用暴力的方式让自己暂时变得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是为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而制定。于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16年3月1日起施行。自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从意识层面认识到家暴的危害,但是真的在落实的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具体表现如下:
一、“家暴”的核心关系是家庭关系
家暴发生的核心关系是家庭关系,多数都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亲密成员,彼此间剪不断理还乱,从而致使本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就没有独立分化出个人自我意识的个体很难去厘清这之间的关系,彼此间的界限,从而使“家暴”只能停留在“概念”的层面,很难落实。
二、面对“家暴”行为,举证艰难,处理艰难
在司法实践中,家暴证据必须具有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如除了提供因家暴造成伤害的证据,还要证明伤情确实由施暴者造成、家暴的程度和次数等,这也导致家暴难以被认定。举证难、认定难导致家暴认定率、赔偿支持率偏低。同时,面对家暴的报案,警察的工作难度也就加大了,从而只能以调解为主,从而使《反家暴法》落地缓慢。
三、心理咨询作为探索人心的方式,可以缓解“家暴”行为的发生
1、家庭暴力往往是由于沟通不畅引发的,从而修通沟通,便可以帮助陷入“家暴循环”,无法自拨的人们缓解冲动带来的压力;
2、家庭暴力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家庭冲突,而冲突背后涉及潜意识无法表达的愿望,从而无法表达的愿望与冲突便是家暴行为的毒瘤所在,清除毒瘤,方能使得万家无暴。举例来讲,简格的父亲从小生活在父母互殴的环境中,他无法体会到除了“打”以外的家庭关系,从而每每他举手的那一刻,他都会体验到无比的恐惧,从而使身体紧张到失控的状态,因为那一刻,他是害怕的,他希望通过“打”这一行为,让自己停下恐惧,让自己变得有力,从而可以控制一切。简格父亲讲述自己的童年时,几乎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身体也处于发抖的状态,那一刻,父子两个人如出一辙,傻傻分不清楚谁是谁。在心理学中,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创伤的代际传承,心理咨询的过程便是修通创伤的过程,所以家庭暴力将止于“修通”。
3、“家暴”后的心理阴影需要心理咨询得以修复,每每经历过家庭暴力的孩子也好,家庭中多处于弱势的女性也好,每经历一次这样的事件,便会破坏一次家庭情感,同时对自己的成长带来了难以修复的积累,从而没有修复的情节就像一个“定时炸弹”,我们不知道它下一刻爆发的时机是何时,从而会让我们自己都生活在无法预期的恐惧中。
随着反家暴法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意识到家庭暴力的危害,但是如何解决,仍然是一个探索阶段,希望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处于家庭暴力的弱势群体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特别说明:本文中的案例为创作案例,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