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搬家,原文写于14年6月1日。)
看到这样的产品已从概念变为现实,颇让人振奋。无人驾驶汽车,受“满足人类不断变懒的需求”驱动而生,但其益处又远非这一点。它将有可能解决无法驾车的年迈或残障人士的出行、提升城市交通的效率、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减少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但话说回来,我认为在未来的二十年内,无人汽车不可能成为出行标配。
无人汽车的核心技术,大概就是能识别实时路况并及时操纵汽车保证安全、舒适行驶的人工智能。但是,即使Google——或其他尝试研发者,将这一技术做到极致,无人汽车也很难真正地“上路”,出现在目前所有机动车行驶着的地方。至多只能长期在公园、校园等小范围里,以一种低速的玩具形式存在。
因为无人汽车要真正上路,还须有更严苛的技术及环境要求。
如车联网的发展。车联网是个很大的概念,这里主要指车与车的联结。单车对周围路况的感应,终究是局限的。而当路面上所有车皆互为联网,则就能做到对整条道路甚至整个路网的实时感应。任一辆车发现突发情况,信息在瞬间已传输到方圆数百米的所有车辆,所有车将根据突发情况的性质和位置,智能地做出反应。
再比如道路上所有非联网单位的绝对隔离。所有在国内有过实际生活经验的人,相信都会对于“人工智能真的可以躲避各种半路杀出的助动车”这一问题深深存疑。只要车以外的单位可能以无任何规律可循的随机方向、速率、发生时间出现在道路上——甚至遇险时它的反应也是随机的,绝对安全就无法做到。所以如果真要保证无人汽车的畅行,道路必须是隔离除无人汽车以外的其他单位的,保证道路内的所有单位皆互为联结。
所以,YY下无人汽车的终局,也许是这样的:
1. 所有的机动车道犹如现在的高架路般,是隔绝所有非机动车单位的。
2. 所有汽车都互为联网,且无人驾驶模式是标配。
3. 行程被系统高度规划,路径、速度都由系统控制,无法因为个人喜好而加速、超车、闯红灯。
4. 由于汽车产品和行驶都被高度标准化,很可能未来“私人汽车”这个概念会消亡,由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汽车租赁或个人公交替代。对汽车的定位最终还原成一个能载人最快到达目的地的盒子。
4. 可自由驾驶的汽车仍将存在,但只被小众发烧友购买,且只在特定的场合过瘾。就像马曾是标配的交通工具,但现在它只是小众的一项奢侈爱好。而普罗大众对于“驾驭”、“速度”等的欲望,可能将通过其他的产品来满足(私人飞行器?)。
以上终局,是基于交通效率最大化的目的产生的理想结果。但我并不喜欢。莫说自动驾驶,我连自动泊车的功能都从不尝试,总感觉现实环境远比实验室所能模拟的要复杂许多。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也许会被未来的人类看作低效而危险,让人更感觉踏实。无人驾驶,可以成为每辆车的标配,但只在可能发生危险或严重违章驾驶时,无人驾驶系统会强行介入干涉。其他时候,只要驾驶者乐意,还是让我们人类自由地去驾驶吧。
我很欣赏Google这家公司。它总带有一种使命感,当企业在主营业务上获得强势的市场地位、能保证良好的利润在短期内“不差钱”后,它就立马主动去承担起“探索如何改善人类生活”的责任。在某个领域的颠覆性创新自然饱含商机,但我相信谷歌的诸多尝试都是因这份使命感驱使。比如正在新西兰尝试的、最终计划推向全球的氦气球计划,目的是要用无数个气球覆盖整个地球,让全人类随时随地都能接入互联网。商业利益驱动的计划,绝不可能如此疯狂。希望更多一些这样的公司,有实力,且有着“我爱这个世界”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