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大学开始,我拼命的泡图书馆,为的是能弥补我这二十多年来在阅读上的空缺,由于家庭以及教育条件等各种形形色色的原因,自己看过的书并不多,因而小到漫画,大到名著,我都一一借来翻看。有些时候,为了读书的数量,偶尔也会忽略读书的质量,借一些摆不上台面的小说来滥竽充数。在追赶数量和慢慢养成自己阅读风格的过程中,前前后后看书的数量维持在每年60本左右。
在不断的读书的过程中,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并不会读书。在读了这么多书以后,斗胆把读书分为三个阶段:认同自己,质疑自己,质疑作者。忘了在哪里看到过的一句话:大多数的读者都希望在书中找到与自己同病相怜的人,从而抱着对人物同情的心态来可怜自己的遭遇。
最初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多是会看见某些和自己意见相同的观点,心里暗暗想着:嗯,对,就是这样,跟我想的一样嘛。在这种不断寻求和自己观点相同的过程中,读完一本书。这样的阅读方式,说好听点,可以增强对自己的认识,但坦白讲,这种方法,对自己的进步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我们在看一本书的过程中,完全看不到作者新颖的观点与这书的用意。
下一个阶段,我们开始接受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开始不断的质疑和反思自己。既然和自己根深蒂固的思想不一样,这本书作者竟然敢写出来,并且发表了,那么是不是自己错了?自己应该改头换面接受作者的观点,摒弃自己的错误想法,学会思考自己。
最高层次的阶段,即使作者和我们的观点不一,我们也不会立马就去否定自己的全部,而是会想,会不会作者错了?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同时也要去想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种观点。权衡自己和作者的观点不一的地方,多看同一类型的书籍,找出这一类书籍的权威,最后再下定论。
这是最近看《罗辑思维》的一点心得体会,愿喜欢阅读的人,都能从一开始就是聪明的读者,而不是像我一样在摸索了好多本书以后,才知道应该怎样阅读。无论你现在在哪个阅读阶段,都请你享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