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后要说有什么令人同情之处,莫过于大学学历贬值了。本来一路顺风顺水,房子父母买、大学扩招、人口减少,本科分数线降低。和前辈们比起来,零零后的学习之路轻松很多。可是偏偏在临近毕业的时候,考研人数规模逐渐逼近400万,以每届本科生1,000万来计算,将近4成的人要参加考研。这个规模和竞争程度史无前例,研究生考试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沦为了第2次高考。
本科学历贬值,硕士研究生学历也同样在贬值中,广大考生到底要不要继续考研?
我的观点是:不一定!在具体阐述我的观点之前,我先讲一下关于我的一个故事。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每年秋季都有学校举办的秋季运动会,我的体育不算很好,如果参加短跑、跳远之类的运动项目,我并没有什么优势。不管我参加任何比赛,我必须要拿到前8名才能给班级拿到积分。
所以,我就另辟蹊径:所有的人都害怕长跑,当时学校项目中最长的跑步距离是1500米,于是我就报这个项目。学校的课程里面没有三级跳,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不会报这个项目,于是我又报了三级跳。
结果:1500米一共只有10个人参加,不需要预赛,我跑了倒数第3名,也就是第7名,给班级拿到了两分。三级跳整个学校总共就只有7个人参加,我只能跳8米,8米就是从踏板到沙坑的距离,我是第7名,也就是最后一名,又给班级拿了两分。
这件事情说明:不管你在哪里参加竞争,学会选赛道很关键,赛道选对了就可以避开竞争,避开了竞争,你只需要付出一点点努力就可以拿到利益。
我考大学的时候又是面临同样的选择:
● 高考670,但我不是天赋型选手,纯粹依靠努力,读的是理科,当时已经感到有一定的吃力感了,很明确地知道自己不是当科学家的料。
● 分数可以去北大医学院护理专业,但是男人学这个又苦又累,就算去北京的医院当男护,那还是男护,和我的职业期望差距太大了,直接放弃。
● 对牙科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学牙医的人太多了,如果进不了大医院,就要自费开牙科诊所,我的学科实力不一定会差,可是我的家庭经济条件是最差的,拼不过也就只能放弃。
● 最后就选择外语中的小语种德语专业,这个专业每年毕业的人数当时一年只有2000人,因为害怕学外语,大多数人不会选择这个专业,选外语的又大多是女生,男生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最终,我就选了这个赛道,去了同济德语系。
事实证明这个赛道是正确的,本科毕业,即便是我们班上成绩最差的同学也能轻松找到工作。因为,找工作容易变现能力强,所以考研率很低。直到现在2021年了,德语专业在全国的考研率都还非常低。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同样是进银行工作,学金融的要读到研究生甚至博士才有机会,德语专业的本科生,几乎只要去应聘就能进得去。我的一个东北的同学,甚至是德语专业本科毕业,进银行,零基础干起了会计,到现在都算资深会计了。我则一路顺风顺水,现在拥有了两家公司。
所以,把话题拉回来,大学生如果不想考研,只拿着本科学历,到底要不要慌呢?这完全取决于你在高考之后选择哪一个赛道。
如果你在填志愿的时候,为了能够进一个好大学,放弃了竞争门槛高的专业,那么当你本科毕业的时候,很可能由于竞争激烈,找不到对口的岗位,单位设置的就业门槛很高,最终即便你不想考研,你也被逼无奈地,必须要去考研路上内卷。
但是,如果你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甚至是家庭的“钞能力”,综合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那么你就不会受困于竞争。想要读到哪一个学历层次,也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会有压迫感。
比如,家里很有钱的富二代,选择读金融专业,不管是在国内考个硕士或者去国外混个硕士抑或本科,你的家庭背景就决定了你是银行的财神,别人竞争上岗,你踩着红毯上岗。
又如,你的家庭本身就是红色背景,你当然是义无反顾的去读军校,然后把自己的事业扎根在部队。因为那是你通向成功最短的路。
再如,你的家庭在县城,你又是女生,你不可能离自己的父母太远,那么选择去读一个师范学院,本科毕业以后就回县城去教书。去县城教书对于学历的要求不算太高,就业的竞争也不激烈,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读研,即便读研考个在职研究生就够了,这样就没必要去浪费自己的青春,多挣工龄,还多几年考编的机会。
简单的总结一下,那就是:审时度势,结合个人的情况绕开竞争,这样你才能够选出性价比最高、最适合自己的路子,轻轻松松地迎接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