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一个有金融工作经验12年的工作者,我也想成为网红,不是我想成名,而是想通过网红衬托出自身价值,证明自己在这个选择活在当下的时空里我不是一个行尸走肉......
消费升级带来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不是供给问题,不是大家没有钱的问题,而是大量中产阶级有钱之后根本不知道买什么。
读后感:做为一个工作了12年的中产,对理财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我做为一个普通人,通过2006年的股市和房市,我和很多人一样,除了刚需消费,例如房子,车子,很多时候我们80后的消费习惯还真的没有其他惯性思维方式,认为有钱了,下一步我应该怎么花,该买什么,关键是经历了2015年,我们更加没钱了……
我们面临着营销史上最大的挑战,有钱、有旺盛购买欲,但不知道该买啥,这个时候怎么办?他就只能追随他信任的人,不断扩展自己对周边世界的认知,所以无论买什么东西,本质上都是精神消费,买的东西物质属性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读后感:说真的,我以前读书,书里有句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不得理解,不过我现在明白了,我们的生活在高科技中变的便捷,但是我发现我们更懒了,而且精神世界更加空虚,精神食粮的需求爆发增长速度将在未来十年得到体现。
这是网红在这个时间点上突然爆热的根本性原因。在消费升级这轮大潮当中,只有人和人格才能够对用户产生真正的影响,而在现阶段,这个影响相对传统的传播、传统的营销、传统的投放来说其实是低成本的。
读后感:做为金融工作者,2016年的经济情况让我看得更远,阿尔法狗的围棋对决取胜,也预示着未来,机器代替人的时代的到来,这个信息爆炸和互联网快速结网的时代,“网红”就是一个给庞大活在当下行尸走肉突破传统营销的一种体现,他们就是活在在这个空间里的行尸走肉,我当然也是其中之一,可是我突然觉醒了,为什么我不能跳出来?
孔子有一句话叫“未知生,焉知死”,但是对于今天我们去做内容创业,特别是具有人格特质、网红体质的创业来说,我觉得这个话倒过来说,叫“未知死,焉知生”。
读后感:以前是走一天想三年,现在是走一步看一步,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是我很清晰的看到互联网的发展,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媒介诞生到今天,我认可它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后面能帮助产品形成种文化,一种精神食粮,未来风口上的催化剂,核裂变的方式不言而喻,所以我选择走上能创造精神粮食的诺亚方舟。
今天如果你已经开始成为一个网红,或者想要立志当一个网红,我的建议是:先想好我怎么样下船,然后再决定我到底要不要上船。
“杀时间”——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离钱最近的一类,用户希望更有趣、更嗨地来度过自己的时间。
“省时间”——同样以时间为维度,你发现在内容生产上还有一条路:当大家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怎么在最短的单位时间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读后感:说真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活了那么久,还真的感谢命运安排,让我认识了JF东,是他让我认识了这条创作之路,还认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天"打卡"坚持不懈的阅读输入,撰写输出,但是我真的感觉到快乐,所以我选择上路,关于杀时间和省时间的理解,目前我只能肤浅的理解:就是有认同感,快餐文化!
网红能付费内容的四点心法 人格化、高频化、功能化和服务化
摘抄总结:
第一个,人格化。付费的前提是人格化,没有人格化绝对不可能形成付费。
第二个,高频化。除了订阅产品,我们还卖过一个小奇迹,就是华兴的研究报告,他们跑到我们这儿做调研,我们说你这报告跟谁看?他说给KA看,我特奇怪什么叫KA,他们说像真格基金,这些基金经理、投资人、二级市场的分析师。
我问你们怎么给他们看?基本上都是免费的,但是只有极少数人看。我说为什么要这样?这么好的研究报告为什么不给普通人看?他们觉得普通人不关心。
我说不对,我说如果从知识服务心法出发,普通人仍然会关心,只是,过去大家是圈子文化,没有打破壁垒,所以我们就把报告的独家权买下来,其实是买下来我们的用户可以抢先看七天,第一天就卖了11000份,写报告的人一下成了分析师领域的网红了。
后来我跟他说,不要老憋着干个大的,过去的投资机构很高大上,一定干大的产品,我说不需要,你可以用非常高频的方式,慢慢把大服务拆成小服务。
像《李翔商业内参》,大家没觉得它是二百块钱,是一天5毛;《雪枫音乐会》,一个古典音乐的服务,一天5毛,值不值?所以高频,持续的内容生产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功能化。功能化不是技能化,而是说给用户一个明确的预期管理,这点特别建议大家向教育产业学习。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我们面临巨大的机会,是互联网把教育、出版、传媒这三件事情的壁垒打破了。
第四,服务化。一定要用服务的姿态给你的用户提供某一个领域特定的服务,没有服务特征的产品也是没有办法收到钱的。
读后感:坚持输入,坚持输出!非常感谢逻辑思维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