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早在半个月前,超市里听到一阵熟悉的洗脑乐曲,于是知道圣诞节就要来了。这个洋节日在中国的流行程度令人咋舌,尤其是在大中城市,满大街的圣诞树,贴上白胡子的圣诞老人在街边乱窜,超市和餐厅的员工都要换成红白圣诞装,其热烈程度直追春节。
圣诞节在中国的流行显然跟资本和消费主义有关。
最欢迎圣诞节的,既不是基督徒,也不是普通大众,而是商家。如果不是超市里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的洗脑音乐,不是商场门口挂着彩灯的圣诞树,在中国人传统的记忆中,是没有这个节日的。据说圣诞老人的形象,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被可口可乐公司作为促销手段引入中国。
消费主义的逻辑就在于,创造一个欲望,把这个欲望植入你的脑中,说服你赶紧去满足这个欲望,然后把东西卖给你。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个姑娘平安夜独自打出租车回家,司机对她说,你男朋友怎么没给你过圣诞节?圣诞节都不过,算什么男朋友。
商家们苦心经营的消费场景,即使是从来不爱过节的人,也难免深陷其中。你好歹吃过几顿圣诞大餐不是么?中国人十分擅于在一切节日之中以饱餐一顿来作为标志,否则这个节就白过了一样。用精神分析学派的说法,这个民族还集体处于口欲期呢。
02
商家最热爱圣诞节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礼物。
圣诞这个节日,似乎天生就跟送礼有关系。《圣经》记载,在耶稣刚刚降生的时候,有三个东方的博士看到了天空闪现的灵光,于是,他们便骑着骆驼,在雅各之星的指引下爬过高山穿过平原,来耶路撒冷寻找刚刚诞生的圣人。
三位虔诚的朝圣者为圣子耶稣送来了黄金、乳香和没药,有人分析这三个礼物分别代表王者、祭司和救世主。
有了圣经故事的背书,圣诞节送礼物就变得理直气壮根正苗红,“不送礼还算什么男朋友”。至今在我老家的抽屉里,还有一摞小时候同学互相赠送的圣诞贺卡,以及一些被遗忘了的礼物,那个时候我们还从未理解什么是基督什么是宗教什么是人情世故,可互赠礼物这事倒是人人都学会了。
03
不过,话说回来,圣诞节的流行除了商家的功劳,也一定是符合了人们的某些需求,才会达到现在这样的规模。
众所周知,西方泊来的节日,有两个最为成功,一个是情人节,一个是圣诞节。两者有一些共同的特质:轻松、浪漫、时尚。
中国传统的节日体系,多是以时令为节拍,顺应天时,这是农耕文明的节奏。在文化意涵上则多是为了宗族传承和社群联系。所以无论是春节、中秋还是清明,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成员聚在一起,共同完成祭拜祖先之类的传承仪式,强化群体内的社交功能,然后大吃一顿。
但是在现代社会之中,宗族传承渐渐瓦解,家族关系已经弱化,对于一个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来说,真正重要的社会关系变成了朋友、同学、同事、客户。现代人需要区别于传统的另一种情感交流,另一种生活节奏,另一种节日。
传统节日缺乏现代人需要的轻松气氛和生活形式,于是一些西方节日就漂洋过海而来了。至于社会上出现一些抵制洋节日的声音,以为这是西方文化的入侵,却并不理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资本消费主义的汹涌浪潮,加之国人的拿来主义风格,圣诞节情人节这类洋节日,其实是我们拿来为自己所用罢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