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见原图水印)
创作:四舅姥爷
编辑:四舅姥爷
埃螳(沙漠螳)
学名:Creobroter nebulosus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螳螂目
科:埃螳科
不知不觉间,螳螂的物种图鉴已经是第十一期了,在之前的十期当中,我们介绍了各式各样形态各异的罕见螳螂,也让大家对螳螂这一物种有了根深入的了解。今天最后一期的螳螂介绍依旧带来一个不多见的品种。
与之前品种不同的是,这次介绍的小家伙生活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戈壁地带,而这种环境令大多数螳螂望而生畏。它就是埃螳,通俗叫法也被叫做沙漠螳螂。
埃螳是一种具有超强奔跑能力的小型荒漠地栖螳螂,在巴基斯坦附近国家均有分布。由于它们的生存环境昼夜温差很大,在太阳炙烤的昼间,沙漠地表温度可高达40℃以上,为使身体尽量的远离炽热的底面,它们进化出了长而有力的中后足。
成年的埃螳体长只有3厘米左右,尽管在螳螂中属于不起眼的小个子,但就身体比例而言,它们的四肢强壮程度是其它螳螂所无法比较的。
粗壮的腿脚让它们能在沙漠中快速的奔跑并主动追击同样行动迅速的猎物。这种腿脚功夫在多数树栖以伏击为猎食手段的螳螂身上是不具备的。
长期的地栖使得在进化中埃螳翅膀的功能被逐渐弱化,这个品种的成体不论雌雄都已经失去了飞行能力。但依旧保持着翅膀的残余部分,威慑状态下的埃螳甚至也会张开翅膀做出威慑动作。
只是这种严重退化的翅膀尽管在内侧也长有警戒斑纹,却显得有点呆萌可爱。
跟一般树栖螳螂需要倒挂褪皮不同,长期地栖的它们已经完全适应在平地站立褪皮。这种褪皮方式也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因外部条件干扰而卡皮的可能。对于人工饲养来说,也算得上是一个好消息。
(此图来自螳螂吧灰背隼雏鸟)
埃螳淡黄发灰的体色也很好的融入了荒漠的环境,身上少量的斑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零星的砂石,这种并不出众的拟态虽然不似树栖螳螂那样因引人瞩目,但却是在荒漠中十分高效的保护色。
埃螳的人工饲养目前在国内并没有普及,因为它们较小的体型和并不出众的颜色和外形导致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能成为主流。同时,因为标为苛刻昼间高温生活环境,在国内想要达到需要较高的银子投入,不是发烧友一般是不会选择这个品种。
幸运的是,随着螳圈大佬们的不断人工繁育,目前的价格已经较为亲民,普通玩家也可以尝试入手养养看。
这个品种对温度的的高要求导致人工饲养时应当尽量在饲养容器内提供一个热点,昼间30~40℃的温度才能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同时,最好也能提供躲避让它们能够自由的调节身体温度。
夜间保持20℃以上的温度即可,每隔一小段时间应当在夜间相应增加湿度。
埃螳繁殖期较为高产,在羽化一周后即可交配,之后每隔一周左右时间产下一个螵蛸,产下多个。
雌性在沙粒表面产卵,产出的卵会被沙粒所包裹,砂子较小的比热容可以较快为卵提供所需的孵化温度,在维持35℃一个月左右后,卵即可孵化,此间应尽量维持20%~40%的湿度。
埃螳在食性上喜好捕食较活跃的小型昆虫,头部硕大的眼标志着它们具有很强的敏感度和捕食积极性。所以在饲养时,应尽量提供蟋蟀,樱桃蟑螂等活跃的猎物,减少黄粉虫等作为饲料的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较强的捕食欲望导致这个品种在3龄之后应当避免群养,防止互食。
虽然拥有敏锐的感官和能够迅速移动的腿脚,但因为体格过小,埃螳还是不可避免的会沦为其他沙漠生物的捕食对象。比如某些沙漠种类的蜥蜴就会捕食埃螳。
生存实在是不易,看到这个可爱的小东西被蜥蜴囫囵吞下,真是让人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残酷……
- The End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四舅姥爷的自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