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曦姐
观众去电影院的理由不外乎两点:看电影 打发时间
打发时间的暂且不说,消费的是环境。
看电影的这拨,电影是精神产品,观众的消费购买的是一份情绪感受。
进了电影院,仿佛进入了时光穿梭机,开始了一趟脱离现实的旅行。
因为现实中没有,或已经失去,或现实中不存在只存在于想象中,这是观众的一种期待。作为编剧,你的讲述刚好能踩中观众的某个情绪点,使其某方面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你就成功了。
这个电影是写给谁?满足了他的什么精神需求?这两点弄明白了,电影不会差。
01 为了失去或错过的时光
世上最公平的就是时间,最珍贵的也是时间,时光不可逆,不可再来。
因此,失去或错过才尤其珍贵。
《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匆匆那年》
青春,踩中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属于通吃题材。
30、40、50,同学会越来越势力,越来越媚俗,因为大家的童心都不在了,被世俗缠绕,眼睛不自觉的会通过穿着、汽车、房屋等信息迅速为对方归类社会阶层。
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但就是有那么一部分人这样活着,弄得别人也很累。
所以青春片,就是把大家暂时带回没有阶级区分的年华,只谈恋爱,只抄作业,只一起逃课,只任性。
02 为了不曾拥有的时光
没上过大学,很希望感受大学生的生活。
从小母亲早逝,希望通过他人的生活来体验有母亲的关爱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弥补一种缺失的体验 赛车类影片、古惑仔。
03 为了生活经验
《失恋33天》
恋爱,通吃题材,失恋,每个人不能言说的痛,尤其有了现任之后,前任成了一个不能触碰的禁忌词。
别人不能说的,不好说的,编剧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放大来看。
04 造梦
你当不了明星,给你看明星的生活。
屌丝创业逆袭成功。
编剧把不可能化作可能,其实跟你在家意淫自己濒临倒闭垂死挣扎的公司几年后能逆袭上市是一样的,其实也跟你幻想宋仲基鹿晗李易峰王凯都是你老公是一样的。
观众为体验付费。
在餐厅,为味蕾付费。
去蹦极,为刺激付费。
在电影院,为情绪感受付费。
作为一个编剧,你可以写任何东西,当你在某个情绪点击中了观众,你就成功了。而你要卖给观众的这个情绪体验,就是你苦苦寻觅的影片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