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是谁说的: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取决于他在成年时反刍的是什么饲料。尤其是童年的记忆。但记忆深刻的是朱永新教授关于阅读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关于阅读,尤其是童年以致青少年即中学时期的阅读,对人精神成长过程中的奠基性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阳春三月,明媚的阳光,万物蓬勃的生机,旺盛的生命力,处处都展示着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也许是眼前的一缕阳光,或许是万物的生机与活力。恍惚间,让我跨过时间的幽暗隧道,回到了童年,那个人生命底色中最浓墨重彩的世界。
记忆深处,家庭生活贫困,日常生活中却也没有感觉的那种窘境给自己带来的所谓苦,也许,那是整个社会和时代的最基本的色调,在偌大的一块人生画布上,也就显现不出个人的苦难的独特性。吃的是红薯丝伴在稀粥中,用力把干燥的红薯丝抖烂,或者是玉米糊和仅有的难得的些许米粒,这就是上过世纪七八是年底农村的日常饮食,即便如此,还是整天是饥饿的状态,因此,在野外,我们的眼睛就变得无比的锐利,那是饥饿的灵魂被逼训练出来的,记忆中深刻的是经常挖茅草根吃,一般是选茅草刚长出不久,那个时候的根深埋在地底下,相对比较内,但是吃多了会反胃,偶尔打一个饱嗝,就会有一种草青味冲鼻而来;还记得就是茅草刚含苞待放时的包在里面未开放的花絮,把它摘下来,也别有一般味道,具体是什么味,现在已经记不太清了。还有就是各种野果子,尤其是到了满山杜鹃花开的生活,摘花吃,也是一个既能填饱肚皮,还很有烂漫情趣的事。
说道烂漫的事情,最深刻的是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就急急忙忙放下书包,拿着篮子到野外找猪食,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养一头猪,说是到年尾的时候杀猪来过年,那也是每一年最为期盼的盼头,因为可以吃猪肉,平时几乎很难吃一两餐猪肉。那时候的猪都是,用小孩子到田地里找来的猪食加少量的米来喂养,也许是营养不好的缘故吧,一头猪一般从年头到年尾,到年关就不过一百多斤,最多两百来斤肉。但那个时候的猪肉确实是肉美味香,因此,深感现在的肉不是猪肉,我一般不吃肉,原因也在此。所以,那时候的小孩,每天下午回到家,和父母打声招呼,提着篮子就出去了。但是,我却为此事很难为情。一般在农村,打猪食的事情都是女孩子,而我是男孩,然而,我们弟兄三人,没有妹妹也没有姐姐,大哥要帮衬着父母在田地里做事,弟弟还小,不会打,于是,这事自然落到我身上。于是,每次都百般无奈地拿着篮子走出村口,那个时候,深深感到什么是孤独,一种心灵与精神深处的独处。对我来说,这种感受是如此的真切,每次打猪食的经历,对我而言,好像别人用一种别样的的眼光大量我,让我深深感受到人格的侮辱,这种感觉,在那时深深地烙在我的身上。也许,我的那种内向的性格,就是从这件事情开始的。然而,孤独中又似乎有另一中别样的幸运,就是从小我就一直有很好的女孩缘,每次打猪食,虽然出门的时候,很孤独,但是在野外,却都能赢得一群女孩们的青睐,也许,是我那时候,自身性格中就有一种柔性,因此能够获得女生的好感,而且,没有好动和爱打架的习性,由此,这种女人缘,从童年来,就一直伴随我的人生,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所以,大人常常说我是个女孩,后来,竟然流传出,我妈妈在我出生前,就希望我是一个女孩。种种传说,都和我的个性有关,好静、自然喜欢思考,给人一副文质彬彬的印象,有一种教书先生的感觉,直到我后来成为教师,听说,我的曾爷爷曾经是一个先生,我是继承了我曾爷爷的衣钵来教书的。在童年的打猪食的那段生活中,最难忘的是,在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的田地中,阳春三月,阳光灿烂,蜜蜂成群结队,在油菜花中嗡嗡地采花酿蜜,一阵阵油菜花甜甜腻腻的香味,直沁人心。满眼的黄色,冲耳的嗡嗡响声,还有甜腻的味道,一遍遍花海,让人沉浸在美的无限遐想中,有时候,在这样的花海中追逐打闹,有时候累了就直接扑向花海平躺着看看天空,有时候静静地伫立花海里,看着远方群山落日余晖下一片火海似的霞光,是那么的享受,在享受中领略那种惬意和放飞自我。
这些给了我精神的自由,为我最初的审美感的培养与形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阅读仅有的几乎是少得可怜的一些小人书,图文并茂,在仅仅是黑白的简笔画下面只有少量的文字,这已经是我们那个时代阅读的珍贵资料了,当然,除此之外,就是必备的简单粗糙的课本。也许,正是由于纸质书籍的紧缺,才更使 我对书本更加的珍惜,只要能找得到的可以看的书,会无比的珍惜,不敢稍有怠慢,更不用说对书即使是小人书有丝毫的损坏。有时候,几个小伙伴共同读一本小人书,有时候在村子的某个角落读得津津有味,甚至是忘记了吃饭,村中就会响起母亲大声呼唤孩子的乳名,那也是小时候村子里常有的情境。有时候,村里的某个小孩的爷爷或奶奶去世,办酒席要满村子去搬桌子和椅子,要用粉笔在他家的桌子和椅子上来写家长的名字,就会去公社办的小学去偷粉笔,基本上破窗而入,在这个搜粉笔的过程中,幸运的话,会找到一两本好书,那是如填上掉馅饼一样,有时候,可能是残缺的书,也毫不在乎,只要有故事,从任何一个地方看起来,不一会就会被故事情节给吸引,或者被其中的文字迷住。那个时候,对文字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磁力。也许,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对文字的这样的一种痴迷,直到今天,阅读才自然成了我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如饮食睡觉一样。
小时候,基本没有电视,整个村子就一个电视,所以,每天晚上,看电视就像看电影一样,那户人家是做生意的人家,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到广东来拿各种衣服尤其是皮货,到后来还有最先进的移动电话。所以,是村中最富有的,自然是第一个买得起电视的人家,由于在我家后面,这种邻里关系,所以,在每晚看电视的村里人把屋子挤破了,即使在窗户上也沾满了人的情景下,我们还是能做到他的家里,享受到如此待遇,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个时候,我和他家的女儿,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女孩子,和我关系非常好,我比她大三四岁,每天,我们几乎都是形影不离,所以,有时候,大人们常开玩笑地取笑我们,你们长大后就事一家人了,以后你会嫁给他的哦。她听了也微微一笑,笑容中好似默认了似的。由于这样的关系,在那个枯燥没有什么活动的年代,小孩子仅有不多的活动就是玩过家家,有时候,是我们两扮夫妻,虽然并不懂,但是也会学着大人有样学养,日久天长,我们还在一起,真的又了大人的那种事,就是两人抱在一起,有时候,不知羞地她摸着我的下身那个,我也会看着她的私密处,就是这样,也毫无羞愧之意。
每天就在这样的玩闹中度过,伴着儿时的玩伴,在广漠的天地中,在自然美的熏陶和浸染中,岁月无声,自然快乐地成长,从没去管时代给我们带来的那些物质上贫乏带来的苦楚。
记忆深刻的还有,经常会一个人静静地在广阔的野外看着某处长时间地发呆,也不知是看什么,也没有真正去想什么,只是让神思就那样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着,那种境界是现在的学生很少享受得到的。或许,那样才能真正通往不所知的世界的深邃处。或许让人的精神自由成长,不受约束,无所顾忌。相信,人需要这样一个时候,人的精神成长需要那样一种状态。
那时候的小孩,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是很传统的,学到的东西并不多,即使在家里,父母的教育程度也并不高,自然孩子受的教育就不会很好,自然,也就没有现在所谓的“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然而,每一个孩子,在广阔的自然中受到的大教育,是学校和家中都无法取代的,无论是知识还是做人的道理又抑或是精神的滋养。
直到几十年后,看到了一本书,书中谈到自然成长,才恍然大悟,自然才是孕育人的巨大子宫,是人的身心更是精神的孕育的重要场所,其中的“自然”首先指的是大自然,广阔的野外。更是合乎规律的自然之道。孩子最重要的是游戏,在大自然无拘无束的玩,在玩乐中学习与成长,精神就事在这样的不其然丰富与壮硕的。
因此,当时的物质贫乏,然而,有了大自然的天地,人的精神却又了丰厚的土壤;对比当下,物质无比丰富,然而,精神却比如当年,一个人,从本质上来说,在有健康的身体后,还需有更丰富而健硕的精神,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个健康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