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男方家,既希望过礼,又害怕过礼,因为过完礼后,就相当于结婚了。每当逢年过节,就要上未来的老丈人家去送礼,甚至比结婚后送的礼物还要好,因为那时还没有结婚,一旦被未来的老丈人家挑出毛病来,就是一堆的麻烦事儿。有的见过面儿之后,男孩就不出去打工了,因为逢年过节就要回来给女方家送礼,来回跑麻烦,男孩就想守着自己未过门的媳妇儿,有事儿随叫随到。至于那些大笔的开销,家庭有些积蓄还好,没有积蓄的,就只能朝亲戚、邻居借了,等结过婚再慢慢还吧。这些从见面儿到结婚所有的开销,都会算在男方父母的身上。对于绝大部分的家庭,等结完婚以后,小两口会分开单过,把所有的债务都留给男方的父母,如果公公婆婆分债务给小两口,有的女方家长就以离婚来威胁。当时在农村,虽然大家都希望自己家必须有男孩传宗接代,但如果真有几个男孩,就把父母愁怀了。天下所有的父母,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打光棍的,如果结婚,就意味着以后沉重的经济负担。有比较懂事儿、开明的女方家长,也会让小两口儿适当承担一些因见面儿、送礼、结婚等产生的费用,如果碰到这样的亲家和媳妇儿,那就是男方家烧了八辈子高香了。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过完礼之后,当年就结婚,这样就能省很多钱。但有的见过面之后,过好几年也没有结婚,把男方家拖的疲惫不堪。不结婚的理由各种各样,有的是想多收点儿礼,有的是就想找一个免费的短工,让未来的女婿多干几年活儿的。
王永才两口子,就属于比较开明的家长,在王睿玲没结婚的时候,也从来没计较过逢年过节的那些礼节,所以对于孔立军家来说,也算减轻了很大的压力。对于王永才和冯秀珍来讲,只要孩子们能幸福,其它的都是次要的。在见面儿的当年,孔立军家提出准备结婚时,王永才两口子也没有设置任何的障碍,给了他们女儿的生辰八字。在孔立军家来上门“要好儿”时,顺便送来了一辆崭新的二八永久自行车,做为礼物送给了王睿玲。让人算好结婚的日子后,给女方家送过来,结婚的事儿,就算定了下来。
经过不长的时间等待后,孔立军、王睿玲迎来了自己大喜的日子。你别看平时冯秀珍和大女儿打的死去活来,女儿真要出嫁了,这当娘的还真有点儿舍不得。在临出门的前夜,老王两口子一再叮嘱女儿,过门后要孝敬公公婆婆,这样父母在婆婆家说得起话。另外也要和那边的弟兄姊妹处好关系,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在结婚之前,当孔立军来家里时,冯秀珍也一再叮嘱他,自己的女儿从小就脾气不好,希望他婚后多谦让王睿玲,孔立军也满口答应,请他们放心。这也基本成了老王家出嫁闺女的家训:1、见面时不要太重的礼物,说得过去就行;2、逢年过节的繁文缛节不挑剔男方;3、女儿过门后要孝敬公婆,和婆家其他人处好关系。之后的两个女儿也都秉承着这样的原则,不管结婚后他们各家的经济情况如何,三个女儿的确都没有给他们老两口丢人,无论是和公婆家人,还是和村里的其他人,关系都处的非常融洽,口碑都很好。因为女儿做的好,所以老王家的女婿们对老两口都特别尊敬。
在结婚当天,王永才家门口是张灯结彩,村里人都过来看热闹。送嫁妆的人一大早就过来了,按照规矩,都是王睿玲的平辈儿,男的负责抬嫁妆,女的负责陪新娘。男的里面,要有几个特别能喝酒的,因为按照习俗,对方也要找几个陪酒的,既要能喝,还要能说会道,这样的人,在农村被称为“能人”。送闺女的妇女里面,要有一个能说会道的,替新娘挡酒,这个一般都是结过婚的人担当这个角色,还有几个是新娘的闺蜜,到了之后,负责和新娘聊天,保护新娘不被闹洞房的人骚扰。说是过来帮忙,实际上也就是一起在老王家吃个早饭。那时出嫁闺女早饭还算简单,就是一锅大烩菜,里面放点儿五花肉、粉条、白菜、豆腐等等,不像现在,早饭也要整十个菜了。那些来看热闹的孩子,无非是要点好吃的,而那些大姑娘、小媳妇儿,则是来看看老王为女儿准备了怎样的嫁妆。女人舌头长,总要拿各家出嫁闺女的嫁妆比来比去,想想也够无聊的。
迎亲的队伍,过了九点就到了,来后先安排他们坐下,吃点儿茶点。抬嫁妆的一般十点之前就要出发,因为路途远,当时又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只能用地排车拉着去。送亲和迎亲的可以稍晚一会儿,因为他们骑自行车,会稍微快一点。等人都在新郎家聚齐了,抬嫁妆、送亲的人会被安排在专门的房间里,他们的茶点,酒席,会比普通宾客的好很多,称为“红席”。等到十二点左右,鞭炮齐鸣,迎来了婚礼的高潮。一对儿新人拜过天地,拜过父母,夫妻对拜后,被送入洞房,喜庆的婚宴正式开始。
婚礼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落下了帷幕,孔立军、王睿玲的新生活也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