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事业发展、经济原因、环境健康等因素的影响,优生优育成为普遍行为,也就是说:现在的人生得晚、生得少。
物以稀为贵,所以我们总是给孩子最好的,并给他创造一个自以为良好的环境。迫切想帮助他们,提高竞争力,以便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压力。
我们要离开家去工作,城市越大,上班通勤时间越长,所以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照顾和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
而如今,教育培训机构的层出不穷,宣传到位,让我们对教育机构指导和管理孩子能力充满信心,似乎解决了我们照顾孩子不足的担忧。
我们竟然天真地认为我们可以绕开数万年的人类进化历程及常识,把知识强行灌输给还没有做好准备的孩子,在此过程中,常常会令幼小的孩子及他们周围的环境过早成人化。
孩子过早成人化,幼儿时期的发展特征被暂时或永久的潜藏了。
《铁链与大象》的故事联系起来,这句话容易理解了。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为何栓得住一头千斤重力气惊人的大象?因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用力去挣脱铁链的束缚,却又怎么都挣脱不掉,小象经过多次努力后,就习惯被绑住,即使后来长成大象,在其记忆里,铁链仍是牢不可破的,思维定势让自己失去和命运抗争的勇气和斗志了。
如何发挥幼儿的潜能,如何构建一个可以帮助孩子应对不确定的和可变的环境?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的《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一书中给出了你所不知的建议。
孩子自身潜力是无限的
所谓学习,你所认为必须来自孩子自身以外的地方。然而,每个幼儿的大脑中都存在学习的基础,敏锐的观察力、自由驰骋的思想,孩子天生可以在几乎任何地点和任何事情中学习,潜力无限。
著名的儿童科学实验之一“棉花糖”测试明确表明,某些特定环境或以前的经历或多或少会让孩子表现得更冲动。在实验中,只要多等几分钟,便能得到双倍的棉花糖,在缺乏足够资源且大人总是不满足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相比耐心等待还不如从同伴手中抢,因为有时候,拿到手才是硬道理。但换一种环境,自控能力还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正因为如此,社会学习才会具有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作用力。通过各种处于动态中的人际关系,幼儿能够不断调整自己去适就新的环境。
不评判地观察给予孩子爱
你以为对孩子所做的全面肯定和鼓励,是一种好的方式?当看到孩子画的画时,“多漂亮的房子,画得真好!“这样的话并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孩子画的东西可能并不是一座房子,这会让孩子觉得很受伤。即便是一座房子,这么说也会堵住进一步探讨的可能性:你已经给画的内容贴上了标签,并已经表明你喜欢它。那还有什么可进一步交流的?
更好的做法是先在旁边静静的观察他们,等孩子注意到你时,再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跟我讲讲你的画吧“,这么说不会设定终点,邀请孩子做出反应,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就可以知道孩子发展到什么程度,知道他需要什么。
把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自身联系起来,重点是突出实用价值
你以为孩子学习超前就会有优势,在4岁的时候,就开始为5岁做准备。技术每天都在变,而孩子的发展规律却是不变的。当前盛行的肤浅学习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我们不断向孩子灌输生硬的已知事实,但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潜力绝不要局限于我们这些贫乏的目标。
想象一个火星人来到地球,他让你教他如何更好的生活,你觉得他可能需要知道该怎样开车。于是,你花上一周的时间来教火星人如何开车,并关于开车的所有知识和技能:起步、换档、变道、停车、入库、使用手刹、更换轮胎等。一个星期过去了,你高兴地告诉火星人可以出去了,我已经教会你如何开车了。然后,火星人走进奇幻的太空飞船,继而消失。关于开车,火星人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吗?
如果不把学习技能放到一定的联系中去学习,那么孩子们将无法把它们用到实际的场景中。当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义得像火星人学开车那样狭隘时,我们的教学很容易获得好的评分,那个火星人学会了开车。但这又有什么意义?4岁首要目标是享受做一个4岁儿童的过程,其次才是为5岁做准备。
这里讨论的是教育孩子,但我看到更多的内容是一种自我教育。在培养好下一代的同时,把自己扶正来,充满爱、体验乐趣、联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