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记者问:“孩子,你不吃学习的苦,将来就要吃更多生活的苦”,您是否用过类似的话去鞭挞学生?您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您怎样理解这句话?
李镇西答:年轻时有过,当时我的原话是:“你们是愿意苦三年,还是愿意苦三十年?”这种说法背后的观念是:学生时代都为将来的人生做准备的。但后来读杜威和陶行知,让我意识到,儿童生活本身也应该是幸福的,受教育过程本身也应该是幸福的。这个“幸福”至少有两个含义:一,充满好奇、探索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有趣的,快乐的;班级生活和校园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二,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吃苦、攻克难关,本身也能体验成功的幸福;因此,谈教育的幸福或快乐,决不是说学习是一件轻轻松松不需努力的事,教育的幸福不是简单的让人“舒服”,而首先包括战胜困难、超越自己的磨砺和成就感。
(李老师的话让我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幸福不等于舒服。我觉得我是幸福的,虽然有时候很累、很疲倦,但这是因为养育一双儿女,他们能在我的怀里撒欢,能甜甜地看着我,能给我一个吻,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成就了我“父亲”的角色,这就是我的幸福。)
二、
记者问:对于当下的教育,您思考最多的是什么?
李镇西答:恢复常识,做好常态。现在是概念太多而思想太少,口号太多而行动太少,抽象太多而具体太少,“创新”太多而守正太少,喧嚣太多而沉静太少,华丽太多而朴素太少。所以,我正努力呼吁——不忘初心,回到起点,站在未来的高度,关注每天一个又一个迎面而来的孩子。
(最近看到《南渡北归》中,清华大学当年为培养即将出国留学的夏鼐,安排傅斯年和李济两位大咖担任其导师,还安排其跟随梁思永发掘殷墟进行考古实习,就可知为何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造就了后来辈出的名家,因为那个时代的教育是守正的、沉静的、朴素的。而今天的教育乱象丛生,纵然有“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样的口号,而实际上也只是某些人为了自己的乌纱帽。)
三、过度管理
学生需要能挥洒自我、暴露自我的公共空间,他们可以在那里完成自选动作,也包括犯错误。真把学校设计得刀枪不入,密不透风,他们的成长就会窒息。
我突然想起我高中时老师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老师在和不在要一个样”,就是要求学生在学校的任何场合都守纪律。
而李(贵希)校长反思,学生为什么在老师看不到的时候不一样?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的过度管理,要求学生不犯错、不出事儿,这种压力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当学生习惯装假以后,学校连他们的真实面貌都弄不清楚,还怎么开展教育呢?
(看来起初就是为了让我在与不在一个样的而现在美名其曰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小组积分制管理体系,又走偏了?假期为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学习任务而通过钉钉或小管家实现作业的收缴和答疑是不属于过度管理呢?我们以无私奉献为名督促了他一时的学习——且不说效果,对他将来的成长是不有益呢?敦煌的三北防护林因要种葡萄树而遭遇剃头砍,这种急功近利、目无国法甚至可能应该有个别人违法乱纪是过度管理还是管理缺失造成的呢?)
四、
教育是一种服务,它服务于人的成长,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学校真正的产品应该是课程。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决不能用一条生产线来生产学生,学生虽然之于学校是一茬又一茬,但之于一个家庭或是他们个体则是家庭的希望、个体的全部,无论学校如何发展,课程如何建设,我们眼里得有学生——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