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译文参考自《隐藏的论语》。
解读是个人暂时的浅见。
这一节主要从反面的角度来看,知道什么是不正确的,也就知道什么是仁了。
4.7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的过错就在周围的人事中。省察这些过错,就了解仁的内涵了。”
【解读】
要认识什么是仁?最容易的一个方法就是从过失中去知道什么是仁,知道了什么是错的,也就知道什么不是仁了。
4.8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上明白人生的真谛,晚上死都不怕了。”
【解读】
这一章说了闻道的意义,和上一章有关联,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仁?因为道是形而上的,仁是具体的表现,知道了仁也就知道了什么是道。而知道道的好处就是,知道了本质,这样即便面对死亡也不害怕了。
4.9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è)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有志于道的人,却只挂着贪图享乐,就不值得与他论道了!”
【解读】
接下来几章就是从观过去看仁,也就是从反面和正面的角度去解读仁。第一个,就是那些说想要得道,却以表面的服饰和食物羞耻的,这不是仁。
4.10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天下的人和事,不会一定要这样做,也不会决然不那样做,而以最有利、最适宜的标准来权衡。”
【解读】
这里一定要做或一定不做不是仁,而是需要权衡考虑义之后做出选择。
4.11
【原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时刻想着高尚品德,小人时刻想着荣华富贵。君子时刻留意国家法律,小人时刻留意利益好处。”
【解读】
这里从君子和小人两个不同来说明什么是仁什么不是仁。
4.12
【原文】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
孔子说:“如果凡事只考虑利益而行,就容易心生怨恨。”
【解读】
这里的一个反面角度是一味的追求利益,则会有怨恨,这不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