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一位女孩4月1日中午,她在酒店办理入住,晚上被陌生人在酒店遭遇“阻挠”,甚至想拉扯走图谋不轨,最后陌生男子不及而终……网友“弯弯_2016”的这段经历一夜之间刷遍了朋友圈。
看完了弯弯的微博文章后,我觉得我的阅读体验得到了极大地满足。用了文字+图片+视频的组合方式,对自己的核心观点进行表达;用事实经过+事实主体+贴心小卫士的主题段落,帮助受众对该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而且排版设计非常合理到位,在内容上我看上去更像是一篇难得的深度报道,引导性非常强。
她的对外文稿中有文字有图有视频,我很喜欢这样一篇文章。脑海浮现的是如家酒店闯祸了,连带着携程也被拉下水了,转而之外,一连串的问号相继而出。
为什么新浪微博的话题——#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与#卖淫窝点案底酒店#那么专业?
但是,这个看似平常的话题的专业性在哪儿呢?
来,先瞧瞧这个:为什么受害者发微博时标注的话题直指和颐酒店?为什么直接用了“遇袭”这个词?为什么不用“北京出差酒店遭猥亵”,或者“北京酒店电梯遭阻挠”,或者其他。
直击社会的痛点之一的——酒店卖淫,酒店卖淫和酒店聚众吸毒一样让人可恨,最重要的是,这两年聚众吸毒曝光率非常高。
袭是动词,有袭击,乘其不备,出乎意料,偷偷地进攻的意思。遇袭用在个人身上,则是说,出乎意料地遭到了来自外界威胁生命安全的进攻,在视频里,那名陌生男子更像是想要强奸弯弯,而威胁生命,是最坏和最底线的揣测,或许这是来自于弯弯事后恐惧引发的生命掂量。
为什么他会在监控视野那么好,且经过人较多的地方作案?
那名陌生男子要么是太愚蠢,要么是有后台。
相较于愚蠢,后台更容易引起受众和社会的关注。弯弯面对陌生男子的极端场景,错漏百出的酒店保安,前来又走的路人,社会的冷漠围观,管理的疏忽,办案效率低下,投诉无门......这些隐隐不安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太戏剧化,太冲突,大可在信息市场中获得大额占有率。
弯弯_2016的微博注册时间是4月4日,短短两天就“凭借个人之力”掀起这么大的舆论风暴,尽管是契合了社会的痛点,抓住了传播的G点,但是这太反常了,一个拥有数十万粉丝的意见领袖(博主)都很难一下子推出狂澜。
个人认为,要么有专业团队作为传播后台,要么弯弯本人深谙互联网传播规律,深藏一身好笔法,身处舆论、媒体、公关之间满是经验,否则,一定是像张无忌那样,一下子学到了一身“乾坤大挪移”那样的神功。
假如,我说假如。假如这是一个炒作,公众最后的关注点会是什么?弯弯又会得到什么?炒作本是一个中性词,但是这种非常规的新型传播模式近年来并不招人待见,其中常常裹挟着公关阴谋和利益勾结。
厌恶,反感,却刻奇,热衷,这就是炒作依旧这么火的原因。这种商业技巧不断翻新,不断获得人气,最终名利双收。
抛开外衣,就事实本身而言,为什么这个陌生男子肆意妄为地在酒店里拉扯弯弯,不怕公权力?保安和保洁阿姨不去直接阻止?猜想之一:这种事在这里时有发生。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如果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了,维权的我们只能将基本事实诉诸网络和舆情,那么这个社会真的太可悲了。
类似的网络讨论继之以后,会向韩剧《匹诺曹》中叙述的那样,这一轮的热闹会被下一个热点所掩盖,我们想要的真相和整改很可能会在舆论转移后变得僵硬,直到所有的整改回到原点,如果问题仍在,由头必定会再次引爆,那时我们将会掀起下一轮类似的讨论。可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爱的精力是有限的,个人对社会的信任度到底能够经得起多少次针对同一问题的消耗?
我们无暇于别人的争论,因为我们要生活;我们执着于别人的争论,因为我们还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