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学生不爱学习,这种情况已经蔓延到了小学,农村小学更普遍一些。
我们可以把问题反过来想一想,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实现理想,考个大学,招个工作,养活自己……目标不同,动力不同。
当学生家里足够有钱,甚至够他花好几辈子的,他还学习吗?
作为教师,我们一味的逼着孩子学习,天天念经一样的唠叨着学习的重要性,真的就有效果吗?学生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可依然提不起学习兴趣。
追根溯源,是学生自心没有学习的意识,他们没有从学习中体验的快乐,体验到成功。
学习应是一种本能,小孩子从吃手指头,到见什么往嘴里放什么,正是他们自身的一种体验式学习。一岁的孩子挣脱家长的双手自己走路,也是孩子向周围人学习的本能。由此可见,学习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领。
为什么孩子到了学校却不学了?因为学校的这个学和他想的那个学有了一定的出入。想想孩子学走路时,家长在一旁一个劲的鼓励,从一步两步,到三米五米,即使摔倒了也不会被骂做笨蛋,家长的期待与认可,以及适时地评价,给了他坚持的信心。
上学后,孩子放到一个陌生的大环境里,没有了笑脸相迎的父母在一旁陪伴,孩子心里恐惧,甚至有的孩子一到幼儿园就哭就闹,从那时起,学校就不被他们喜欢。
当孩子字写不好,当孩子算术不会做,家长的不满,家长的抱怨,甚至怎么这么笨的标签,一次一次让孩子认定学习真的很讨厌,因为他没找到学习的快乐感。
能不能像以前学走路一样,每天要求他进步一点点。就像电影《每天进步一点点》中的妈妈,接受孩子的失败,同时给孩子坚持下去的勇气,哪怕当老师说她的孩子多动症,坐不了一分钟。
老师面对的是全体,所以要对孩子有比较、有分析。家长面对的是个体,更多的是有鼓励,在孩子还不知道学校的学习是什么的时候,应该陪伴他度过,让他走出恐惧。家长多和他玩有关学习的的游戏,比如家长和他一起读读绘本,看看图画书,一起编编故事;比如数数吃饭的碗,数数一个人用一根筷子,一家子用几根等等,让孩子从心里接受学习,觉得学习是件好玩的事情。放学回到家,让孩子讲讲学校里学了些什么,老师怎么讲的,你学的怎么样啊?而不是去问有没有和同学打架,谁打你就揍他?老师有没有说你,老师要是怎么怎么样,我就找他去。这样下去,只能让孩子自我为中心,同学不敢惹,老师不好管。而且孩子不会反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再大一些,当家长在说他的时候,他不接受,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叛逆了。这个时候再去求助老师也无济于事。
要想让孩子学,家长一定要领进门,多鼓励,少抱怨。静待花开,让孩子找的学习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