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经济学原理第一节 基本概念
——经济学不会告诉你该选择哪个,而是给你一个逻辑基础,让你选择最合适你的。经济学不会改变世界,但会改变世界观。
社会资源,包括个人资源都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的,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如何配置的学科,本质上是对人类行为的研究。 只要资源具有稀缺性,就面临对资源多重配置方向的取舍。比如对于个人来讲时间是稀缺的,在某段时间里一个人只能做一件事,他眼前有两个备选项A与B,他该选择哪个?这涉及到一个概念,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去必须放弃的东西,简单来说,他选择做A,这段时间就不能做B或者其他任何可以在这段时间做的事,他的机会成本不仅仅是B,而是这些被他放弃的事情中最有价值的那个。
社会决策中常常有具有巨大机会成本的选择,比如我们常听说的,是选择平等还是效率。注意,我们中文中常用公平justice代替效率equality,但实际上两者还具有不小的区别。前者偏重主观价值判断,而后者是侧重人在社会生活中基本权利的维护与实现,是个人相对于乐观的概念,它是可以通过事件结果加以评估和认定。建国以后,我们的计划经济体制过于强调平等,饼分的够平均但饼太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放开了经济各种管制,市场自由交易,资源的饼越来越大,但却无法保证饼分的平均。平等和效率是无法兼顾的,目前各经济体在保证基本平等的条件下尽量的让效率达到最大化(除去个别国家)。
经济学讲资源配置,那么如何追求资源配置的利益最大化就是经济学所研究的重点。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一切行为都是经过理智思考而做决策,目的就是达到利益最大化。当然这完全忽略了人的情感对决策的重大影响,这只是一个理论假设,就像力学研究物体运动会假设一个质点。 理性人在衡量某件事是否值得选择时候,对行动计划微小的调整,边际变动主要考虑两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比如我感觉很饿,买了四个五块钱的面包。吃第一个的时候感觉非常舒服,觉得这个面包值10块钱,吃第二个感觉还不错,但不如吃第一个面包时感觉那么好,收益打分为8块钱。第三个面包吃着吃着感觉刚好吃饱,收益打分为6块钱。第四个面包为了不浪费就吃了吧,吃完了感觉撑,虽然面包挺美味的,收益只能达到4块钱。从第三个面包增加到第四个面包,增加的成本是5元,增加的收益是第四个面包的收益,也就是4元。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收益,在理性人眼里,第四个面包不值得选择,因为会带来损失——1元钱。
某些事物会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比如政府出台政策要求保障房价格大幅度降价到某个值,就会有大量的人加入买保障房阵营。这就是激励作用,经济学真正研究的,就是人们对激励(无论正向还是负向)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