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囿
我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该如何度过。细想一下,音乐似乎已经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很难有人做到一辈子不听音乐,或者长时间不听音乐吧?当我还是个小黄毛丫头的时候,音乐便已经悄悄潜入我的生活。
随着进入学堂,开始了咿呀学语,甚至还学起了哆瑞咪发嗦啦西哆。那个时候,音乐和手工课,是最令我期待的科目。我常常会在数学和语文课上走神,却总能在音乐和手工课上做到一丝不苟。
还读小学三年级那会,电视、电脑、手机(大哥大)、DVD、都是比较稀缺的高档货。所以导致放学后,大家跟通过气似的,书包一甩,跑出去扎堆玩,并不存在为了追剧而守在家里一整天不出门的情况。不过呢,每个年代,都有属于那个年代的产品,比如收音机在那会,很盛行。据我所知的大部分音乐,都是从那个奇妙的盒子里得知的。
当时的张学友和任贤齐风靡一时,那些大我们很多的大孩子,似乎是潮流的前线,他们知道的歌永远比我们多、比我们流行。当我们还在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唱张学友的《海浪》,以及任贤齐的《浪花一朵朵》了。
在我们村里,家里条件较好的一个女生家有DVD,我们去她家玩时,刚好放着那首海浪。当时她一边听着音乐,一遍哼唱起来,让我好生羡慕,除了羡慕她经常能听到好的音乐以外,还觉得边听边唱是件酷到暴的事情。
最开始知道音乐这个东西,是从妈爸茶余饭后的哼唱中得知。妈妈心情好的时候,喜欢哼唱《我的祖国》和《洪湖水浪打浪》之类的民歌;而爸爸就相对时髦些,他经常哼唱的歌曲是张学友的《谢谢你的爱》。正因为他们闲来无事的哼唱,让我觉得,音乐是可以让人心情变好的东西。
记得有一次,姐姐拿着手抄歌词,在我面前唱了首《遇见你是我的缘》。听完后,对她崇拜的不得了。再大一些,便上初中了,班上的学生不再是同村或者邻村的了,范围扩大了些,变成了同一个镇的。相比小学时代,自然更丰富多彩了。
如果没记错的话,学校广播偶尔会放一些流行音乐。那个时候,比较盛行抄歌词和借收音机。班级里音乐天赋较为高些的,会被选为音乐课代表,负责中午午休后第一堂课的歌曲领唱。
我们班的音乐课代表属于那种不爱读书的酷酷女生,她经常塞着耳机,常常因为迟到被罚教室外的走廊。她在课堂上边听音乐边抖腿的画面,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对于我这种伪装的比较好的乖乖女而言,音乐课代表简直酷毙了。
而我是不可能有她酷的,我需要好好读书,需要向父母交代,需要向打小学习成绩好的哥哥姐姐看齐。但这并未影响我对音乐的热衷,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抄过多少歌词,跑调的唱过多少歌了,紧接着,便步入高中了。
还记得高中开学那年,爸爸带着我走进了一家卖电子产品的小卖部,给我买了一台单放机。他的本意是让我好好学习英语。殊不知,这个单放机几乎被我用来听音乐磁带,英语磁带压根没听过几次。如果他知道我这么“不务正业”,断然后悔给我买了单放机,不知此时该是窃喜,还是惭愧~
有了单放机之后,我买了人生中第一盒盗版磁带,为周杰伦的《范特西》捧场了一把。当时他已经很有名气了,班上的同学,大部分都会哼唱他的歌。女生心里几乎都会暗自喜欢一两个会唱周杰伦歌曲的人,而与其说是喜欢那个人,倒不如说是周董音乐的魅力使然。
之后,单放机慢慢的就落伍了,随之而来的新宠,变成了MP3。只要网上有的音乐,都能下载,再也不用担心没钱买磁带了。为了能听到更多好听的歌,我瞒着我爸,买了人生中第一个大件——MP3。
这个被社会淘汰的电子产品,早已不知所踪。只记得,后半部分的高中生涯,都是它一路陪伴着我,让我偶有茫然和不知所措的的时刻,变得踏实。
如今,听歌更像是一种瘾。我已经不能想象,我的世界,如果没有音乐,会变得怎样。它似生活必需品一般,不一定每天都需要,但你迟早会点开手机上的播放器,听上那么一俩曲。它像是生活中的一块净土般,让你知道有那么个东西,你需要花点时间,去那里坐上一小会。